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13篇

时间:2022-11-15 10:35:03 浏览量:

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13篇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  如何提升高校学生法律素养  作者:邹晶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27期  摘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高校大学生法律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13篇,供大家参考。

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13篇

篇一: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

  如何提升高校学生法律素养

  作者:邹晶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27期

  摘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十分重要。通过强调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意义,分析高校学生法律素养不足的现状和其中的原因,进而探讨提升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法律素养;提升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全面依法治国和坚持厉行法治。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是作为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责任的高校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一、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

  法律素养是高校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是公民素质的体现。只有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大学生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开陷阱,做到知法守法,遵守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法律法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具备一定法律素养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法治社会,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员。

  (二)推进文明校园创建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安全有序、文明有礼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良好法律素养的大学生能遵纪守法,自我约束,不做触犯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的事。这样高校的教育教学能够得到保障,也有助于创建文明校园。

  (三)加快法治国家建设

  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和护法的信念,提升大学生对对法律信服与崇敬,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作为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社会法治发展进程。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能加快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二、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一)法律知识欠缺,掌握程度较低

  大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法律,如宪法、民法等有所了解,但仅仅是略知一二。对一些法律,如商法、诉讼法等的了解,只停留在法律名称和大概内容上。对法律知识的细节容易混淆,整体掌握程度较低。

  (二)法律意识淡薄,法律应用能力较差

  由于法律意识欠缺,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不够深刻。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识别陷阱,规避风险。容易陷入非法校园贷,参与网上刷单,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对他人施加网络暴力,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作品等。同时,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要么自认倒霉,要么采用打架报复等不理性行为处理。反映出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没有维权意识,也没有掌握正确的维权手段。

  (三)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现代法治精神,缺少规则意识

  部分大学生支持民主反对专制,认为法制只存在于民主制度,专制制度下就没有法制。没有认识到法制既可以与专制相结合,也可以与民主相结合,而只有以民主为社会基础的法制模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法治[2]。有学生认为校纪校规只是在约束自己,剥夺自己的自由,并没有意识到校纪校规也起到了保护大学生权益的作用。一些大学生缺乏规则意识,罔顾校纪校规,在校期间多次出现旷课、缺考、作弊等行为,等到学校依据相关规定给与重修、留级、记过甚至开除学籍处分时,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明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三、高校学生法律素养不足的原因

  (一)高校学生自身因素

  (1)不重视法律知识。除法律相关专业学生外,高校部分学生以目的为导向,认为法律知识的学习对自己今后的升学和就业帮助不大,自身缺少主动提升法律素养的意识,只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花功夫。并且部分大学生认为与法律相关的非专业课程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即可,对自己没有更高的要求。课堂外,也没有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想法和行动。

  (2)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尚未形成。法律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其中法律意识是基础。大学生容易混淆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比如權利和权力,法制和法治等。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全面,比较了解宪法、教育法等,对诉讼法、经济法等比较陌生。法律程序意识不强,只关心案例中“坏人”有没有获得应有的惩罚,而不考虑惩罚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坏人”的权利是否得到保护[3]。

  (二)高校法律素养教育中的问题

  (1)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科学。在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中,法律教育一般都融入在“素质教育”之内,或与道德教育并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法律素养和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毕竟不能混为一谈,也无法彰显出法律本身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4]。目前高校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设,并且法律基础部分在课本中比重不大。受限于篇幅和课时,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法律知识十分有限,而这门课是大部分学生系统接受专业法律教育的唯一途径,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法律知识不能满足他们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2)缺少专业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特别是没有法律专业的高校,缺少有法律基础的专业教师。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一般也是思政教师。思政教师往往没有法律相关教育背景,教授法律基础知识时,常常采用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能够料了解到许多违法犯罪案件,其中不乏官员违法乱纪,执法机关执法不严等案例。这些案例与大学生接受的法律教学相违背,影响了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内化和法律信仰的形成。

  四、提升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一)高校加强对法律教育的投入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应该增加高校教师法律培训机会,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法律素养,使教师成为学生懂法、守法的榜样。鼓励教师参加线上线下的培训,提升理论水平。同时到法律援助中心、企业等校外机构参观、合作,丰富实践知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高校应该吸引更多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加入到法律教育专兼职教师的队伍中来,同时也可聘请法律行业专业人士来扩充法律教师队伍。法律专业人士可以通过授课、讲座、交流会等形式,与教师和大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了解如何获得法律援助,用法律保护自己,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2)增设法律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特别是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增设法律选修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出发,确定课程方向和授课内容。课程不仅涵盖基本的宪法、刑法,还有与学生相关的教育法,与就业先关的劳动法等。帮助学成构建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

  

篇二: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

  依法治国方略下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作者:李玉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44期

  李玉兰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党的治国方略,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了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并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措施进行探讨,对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272-02

  作者简介:李玉兰,女,硕士,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法治意识”是人们在认识法律现象方面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观念模式等,它蕴含着人们对的法律认知、法律情感和法律评价。具体来说,法治意识是指人们相信法律并按照法治的精神来行为。它既要求人们熟练地掌握法律知识,又要求人们去领会法律的精神,并领会法治的价值和精神,同时以法治的价值来指引其生活。[1]因此,“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律有充分认知、信任、依赖且以法律信仰为最高境界的国民精神状态,它是法治主体内在的素质和精神动力。

  一、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基本现状

  在当今中国,法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与共同追求,“依法治国”已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这得益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公民法治意识的逐渐提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任重道远。

  1.法律认知提升,但法治“思维”缺乏。当前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广大大学生法律基本常识和基础理论知识不断得到增长,普遍形成对基础法律知识的整体认知,对法律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对“平等”、“自由”、“法治”等意象有了感性认知。[2]但大学生头脑中缺乏自觉运用法治理念、原则和逻辑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行为上被动、屈从地遵纪守法,现实生活中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如何行为以及行为预期等,往往是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大学生法治思维的缺乏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不会运用法治原理与法律规定观察和认识社会问题;二是不会运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规定分析和判断社会问题;三是不会进行综合衡量,从而做出符合法治要求的决策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3]

  2.权利意识增强,但“维权”意识淡薄。当前法制教育的普及使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一是他们对自身享有的权利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比如对人身权利、人格权、隐私权、受教育权、财产权、消费权、劳动权、休息权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二是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关

  注社会问题,关心国家大事,比如交通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会自发组织“志愿者活动”和“献爱心活动”;三是他们开始对参与公共事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比如能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和学生社团管理等。但他们没有掌握如何有效行使和捍卫自己的权利,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大学生被人勒索、抢劫,他们要么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要么头脑发热,采取过激行为,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还有的大学生贪图便宜而购买假冒伪劣产品,当商品出现质量问题甚至因此造成人身伤害时,不敢也无法(因为没有发票等证据)找商家索赔。这些都反映出大学生维权意识淡薄。

  3.追求公平正义,但“权力”意识浓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温家宝同志曾经说过:“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大学生向往和追求公平正义,他们希望自己合法的生存、居住、教育、医疗、就业等权利得到同等的保障与尊重,希望能普遍地参与社会发展并分享由此而带来的成果,希望参与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项活动的过程能公开透明,反对控制过程谋取不当利益,呼唤社会正气,谴责歪风邪气。但受“人治意识”的影响,权力意识浓厚,普遍存在着“权大于法”的错误观念,认为有权有钱的人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为了达成个人目标就可以使用一切手段,突出表现为不按规则办事,视规则为腐儒之论。比如在对待考试问题,有些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获取学分,无视考试规则,徇私舞弊;再比如在评优或竞选干部等问题上,采取送礼、请客等手段进行拉票贿选等,严重败坏了考风、学风,破坏公平正义。

  二、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措施

  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我们要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切实做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工作。

  1.重视知识内化,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刻在社会每个公民的内心里”。“让法律刻在公民内心里”就是法律知识内化。法律知识内化就是通过知识交流、知识共享和知识实践,让大学生理解和吸收法律知识,从而去影响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影响自己的处事方式和行为习惯,从那种守法的“自在的过程”转变为“自觉的过程”。

  高校法制教育要重视法律知识内化,着力法治思维的培养。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在讲授法律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用现代理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从学会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加强法律实践教学,脱离具体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治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来思考、分析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现象,才能让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分清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只有经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对现实社会的剖析,才会自觉运用法律分析判断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才能使自己对法律的感情和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从而养成自觉的法治思维习惯。

  

篇三: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

  大学生提高法治素养的途径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大学生提高法治素养的途径》的内容,具体内容:坚持法德同宣同讲,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宣传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篇一一、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及研究现状1.大...

  坚持法德同宣同讲,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宣传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一、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及研究现状

  1.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现状。虽然现阶段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比如高校广泛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课及相关课程。但是,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对于大学生创业者关注更多的是创业意识激发、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的培育,很少向学生讲授与创业相关的法律常识和专业法律程序,就算有所涉及也只是浅尝辄止。由此,导致大学生创业者普遍缺失基本的创业法治素养,更有部分创业者挺而走险,迈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此外,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创业者缺乏基本的法律维权意识,导致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运用现行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大大挫伤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从国家层面来看,现阶段关于大学生创业问题的规范多集中在政策规定层面,令出多门、杂乱、层次低且实操性有限,缺失立法位阶高、系统化的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不利于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的培育和养成,同时也间接地削弱了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动机

  的形成和创业能力的塑造。

  2."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研究状况。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的系统、专项研究较少。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后发现,以"创业者"为篇名关键词的论文有2558篇,以"大学生创业者"为篇名关键词的论文只有41篇,占所有创业教育论文的1.6%,检索到的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仅有6篇;而以"大学生创业者"和"法治素养"为篇名关键词的论文为0篇。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社会现实发展需要。我国在现阶段对大学生创业者的研究偏重于对创业者的创业策略分析,对创业者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基本创业素质的研究,对创业者管理能力的研究和创业者部分个体特征的探索等。比如,李幼平(2020年)指出,"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个体因素为自身能力、性格及学识......大学生创业特征直接对创业绩效发生作用。"[1]李海东(2020年)指出,"大学生创业者素质不仅是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和熟练的专门技能,更重要的是指有关的社会知识、经验以及处理社会关系、问题的技能和技巧......大学生创业者应当克服自己的弱点,将其转变为优势。"[2]此外,部分课题组也对大学生创业相关问题开展了专项研究,但研究层面大多停留在创业机制、创业路径和创业者个体创业素质的探索上,对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现状及培育问题较少涉及,课题研究的片面性可见一斑。故此,系统研究"创客"时代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1.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是"法治中国梦"的应有之意。2020年11

  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我国未来法治建设的总目标和基本方向,勾画出了法治中国的美好蓝图。高校大学生肩负着实现"法治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使命,是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的中流砥柱;大学生创业者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其法治素养的高低必将对我国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进程产生影响。因此,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是推动"法治中国梦"实现的重要环节之一。

  2.利于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基本功能。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各领域倡导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业人才培育主要阵地的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目前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高校主动探索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现状及培育路径,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刀阔斧地推进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校主动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3.利于推动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202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3]2020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办学思路应"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

  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4]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唯有积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紧密衔接融合,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努力探索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的科学路径并付诸实践,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超前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改革目标。

  4.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绩效、实现以创业促就业。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针对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党和政府开出的一剂良方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局面。但是,长期以来,大学生创业的现实情况异常严酷,大学生创业意愿高、践行少、成功率低。在此背景下,系统研究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问题,凝练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的内涵与外延、明确培育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的科学路径、培育大学生创业者法治思维,从而避免出现因不懂法、不守法或过失违法犯罪最终导致创业失败,对于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热情和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的基本路径

  1.将创业法治素养培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全新育人体系。第一,统筹全局、将创业法治素养培育纳入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从高校层面出发,对创业者法治素养的培育并非某个院系一家之事,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应当有全局性的顶层设计。高校应将创业法治素养培育纳入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法治教育有机结合。在具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淡化专业界限,加强专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强化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以此

  实现促进教师和学生协同创新创业,这也是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结的需要。此外,创业法治教育还应具有针对性,与创业相关的部分核心法律课程应考虑作为必修课程开设;对与创业相关的次要法律课程可考虑作为任选课程或公共选修课程开设;对有实际创业需求的学生,可考虑设置专题选修课或开设双学位课程。在高校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考虑在现有的通识课程中,适当进行课程改革,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创业法治意识的教育,比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适度通过课程改革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法治意识的教育,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强调大学生劳动法律知识教育等,从而保证教育的连续性、覆盖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整个时间段。

  第二,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合力打造全新就业创业育人体系。对创业者法治素养的培育并非某一教学单位或某一职能部门单独作战就能完成的,应形成在学校统一协调下的教学单位与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协同配合、携手推进的育人体系。首先从课程体系设计层面来看,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的培育应关注创业法律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法律基本

  实践运用能力的培育。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可依据企业创办、经营、管理的时间轴线将创业者需要具备的基本法律知识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市场主体相关的法律,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破产法等;二是与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相关的法律,如民法、侵权责任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担保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产权法、物权法、财税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知识;三是与市场主体管理行为相关的法律,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法等;四是与市场主体维权相关的法律,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调解法等。其次在具体

  教育教学实施层面来看,应打造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设计方案,应彻底改变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全面推行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内外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提高。

  2.将创业法治素养纳入创业竞赛评价体系。目前,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牛津国际青年创业大赛(YBD)、哈佛大学"中国大智慧"(HSEC)、AWS全球创业大赛等赛事。统观以上赛事,国内竞赛多由政府主导,重点关注的是育人目标,旨在营造创业氛围、倡导创业文化,竞赛性和展示性明显多于创业实操性。而国外赛事则多由学会、企业、高校主办,政府参与极少,重点关注项目的后续转化和项目的经济效益。如何兼顾创业竞赛的教育性和实操性,提高创业竞赛的专业性和仿真性,实现由教育导向至实战导向的转型是当前我国创业竞赛及创业教育体系急需解决的问题。为避免创业者因缺失基本的法治素养而承担不利法律后果或遭受他人非法侵害,应在改良创业竞赛评价体系时,将基本的创业法治素养凝练成具体的考核内容,科学合理地纳入创业竞赛评价体系。比如,可通过构建创业法律实训测试系统,来测试竞赛参与者处理创业相关法律事务的能力,主要包括模拟企业创办登记文件的填写、模拟经营性法律文书的签定、模拟法务事件的处理流程等等。

  3.构建"国家、高校、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法治培育机制。尽管大学生创业者在主观上具备法治思维、法律意识对提高创业绩效影响深远,

  但若只有主观意识而无具体实践行动,法治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为使大学生创业者法治实践和谐健康运行,应积极构建"国家、高校、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法治培育机制。在此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国家主要负责优化创业法治环境,在立法、执法和司法层面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良好的法治实践环境,包括可考虑有针对性地制定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专项法律援助等;高校应承担起大学生创业法治意识培养、创业法治常识教育普及和创业法治文化宣传的责任;行业协会则应积极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相关行业法治实践的培训、咨询和指导服务。

  篇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大学生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法律素养如何直接影响法治中国建设的成效。当前,高校法制课堂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需要采取多种举措进行优化,以更有效地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

  加大资源投入。一些高校对法制课堂教学不够重视,资源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法制课堂教学质量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应加强法制课堂教师队伍建设。目前,高校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在同一门课程中讲授,任课教师的专业学科背景绝大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完全胜任法制教学任务。应在加强对现有法制课堂教师法律专业培训的同时,引进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教师,并吸纳具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检察官、法官等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应加大法制课堂教学经费投

  入。除了加大法制课堂日常教学所需经费投入,还应加大传统"小课堂"之外系列校园法制教育活动经费投入,如学生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校园文化建设、法制教育网站建设与维护等。

  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条僵化、现实针对性差、缺少实践环节,是高校法制课堂教学在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优化法制课堂教学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在丰富教学内容上必须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使高校法制课堂教学内容与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相适应。首先,应树立从法律知识传授、法律意识塑造和法律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设计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理念。其次,应从现实生活中挑选典型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嵌入法制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再次,应关注我国立法与司法动态,及时选择一些合适的材料补充进课堂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根据相关调查分析,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校法制课堂教学效果的第一大因素。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理论讲授式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时代法制课堂教学要求。高校法制课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生法律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问题式、案例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案例)激发学生学习法律条文和法律理论的积极性,通过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应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与此相适应,可以将法制课大班教学改成小班教学,并适当增加法制课的课时。

  完善评价方式。"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是当前高校法制课堂教学采用的

  主要评价方式。从实际运行效果看,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对法制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测和提升作用十分有限,导致一些学生根据期末考试"过关"需要来学习法律,功利色彩浓重,体会不到学习法律的乐趣,偏离了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这一教学目标。应引入现代教学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其对法制课堂教学活动引导、调节、反馈和改进的作用。具体来说,应以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为目标综合设计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评价方法,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提高学生参加法律实践的评价比重,以引导学生不仅重视掌握法律知识,而且重视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

  篇三

  法律修养也称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近年来,大学生法律修养在整体上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许多大学生对法律认识不足,马加爵案、刘海洋案、药家鑫案、李刚案等频发的大学生犯罪彰显出当代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漠视法律的尊严。据有关统计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到8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到其中的17%。另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犯罪的人数占高校总人数的1.26%,在校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因此,新时期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1大学生要养成法律思维方式

  社会主义法律思维能否深入人心是依法治国的方略的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我们的高校法制教育不仅肩负着给学生宣传并普及法律知识的任务,还志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水平。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水平的方

  法有很多,诸如学习法律知识、积极参与法律实践等,大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养成法律思维习惯。

  1.1大学生要学习掌握法律知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在大学校园和大学生身上的一些违法犯罪案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据调查,南方某城市校园犯罪的大学生中,有31%的人员来自重点院校,其中甚至还有博士生、硕士生。这不禁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我们的大学教育不应仅注重学生的成绩,还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法制教育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修养、思维方式及精神状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因此,现今的大学生应当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理解社会主义法律原理、法律原则,只有这样才能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2大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律方法,积极投身于法律实践

  什么是法律方法呢?简单说法律方法就是人们站在法律的立场去思考解决现实具体问题的一种方法。大学生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就必须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方法。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实践来形成的,可以说,法律方法离不开法律实践,因此,大学生要积极投身于社会法律实践,在实践中养成法律思维的习惯,运用法律方法,在法律实践活动中树立法律信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学生参加法律实践:(1)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法律的运用过程。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从法的角度剖析热点的成因以及尝试思考如何用法律武器来解决热点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法律在社会实践中的巨大作用。

  (2)学校在制定各种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规章制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学校制度建设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参加法律实践。

  (3)积极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开展社会实践,坚持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和各类法制教育基地的作用。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园,而应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走向社会去了解法律的社会影响力。

  2增强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党的十七大强调,政治体制的改革需要继续深化民主法制建设,以适应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由于民主的法治思维方式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于人们的头脑当中,因此只有不断进行教育,才能改变人们的固定思维模式。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必要条件,就是在大学生中树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借用伯尔曼的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可以说,所有尊重法治的人们都应当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理性推崇,也寄托着公民对法律的终极关切。大学生法律信仰,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理想信念。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觉醒和提高。他们认同正义、民主、平等、自由等现代化法律观念,但大多数仍停留在感性认知水平上,只有使大学生在情感上认同法律,对法律产生崇敬、依恋和尊重的情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树立起法律信仰。而正确树立和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前提是形成法律的情感,以社会、国家、学校在改善法治环境、加强法制教育

  为途径,逐步建立起整个国家的法律信仰的良好氛围当代,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伟大复兴的重任,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而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3变革高校法制教育的认识定位

  当今各个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都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没有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法律知识作为一门课程来对待,也没有将其作为一种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

  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前提。而当前高校教育的实践忽视了法制教育,甚至将其同法律知识教学相互混淆,法律知识的教学又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连贯性。现行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已经成了各部门法的大杂烩,内容庞杂,教材越编越厚,由于教学课时少,内容多,很多高校教师授课要么蜻蜓点水,要么疲于应付,师生之间又缺乏必要的交流,讨论课、典型案例、社会现象分析等也因课时限制而不能很好地开展。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法律知识不少,但只是停留在笔记里,划在书本上,缺乏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真正培养。

  

篇四: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

  依法治国视域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

  养培育路径研究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建设法治社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要求。随着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尤为重要,高等教育是全社会普法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法治教育特点为基础进行分析,结合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现状,进而对学生法治素养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对现存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

  大学生法治素养至关重要,在社会发展暴露出大学生因为法治教育缺失而产生各种社会问题的时候,大学生法治素养回归人们的视野。而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基于现实情况,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系列问题。从综合的角度而言,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包括法治课堂,另一方面是以社会普法为主的法治教育。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主要体现为开放、活跃,同时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很多碎片化的新闻、短视频、各种社交平台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地充斥在大学生周围,对大学生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将这些问题进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基于民办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很多学校在教学方面师资较为紧张,对大学生法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的法治课程师资存在缺口,非专业老师兼职任教较为普遍,这种现象在很多民办高校存在,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认识定位不足,

  法治教育不够深入,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大,无法从书本上获取有效的法律知识,教育效果欠佳。

  2.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程度因现实因素的影响而不够全面,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与专业课程相比相去甚远,学习观念始终以专业为重,一部分同学对法律课程持敷衍的态度,这与学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不足有关,除了课上时间以外,很多同学将大部分可支配时间放在了网络,比如网络社交、网络游戏等,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变得很少,更不会主动关注社会发展及社会管理方面等内容。

  (二)大学生自身方面考量因素

  1.从大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目前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对法治的认识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并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被重视,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大学生认为法律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因为自己生活当中很少运用到法律,也不会主动去了解法律对公民个人权利义务的重要性,还有一部分同学对法律认识太过片面,将法律与犯罪等同,并简单的认为只要自己不犯罪就不会跟法律相关,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与我国长久以来的重刑轻民不无关系,但这也恰恰印证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失的事实。二是,我国传统社会一直存在官本位思想,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在遇到纠纷首先寄希望于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这种认知成为大学生法治素养养成的重要障碍,要想剔除这些不良风气对大学生造成影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整体法律素质提升提供条件。

  2.从大学生生活实践角度而言,在面对自己权利被侵犯的时候,很多同学选择逃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比如,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呈现出现代化、信息化特点,社会生活的很多内容都迁移到了网络空间,网络购物、网络学习、网络社交等等,随之而来的负面信息接踵而至,出现网络诈骗、网络侵权、信息泄露等,当代大学生在面临这些现实问题的时候,总是显得非常被动,不懂得如何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3.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从基于法律意识淡薄、法治素养有待提升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的探讨,其实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大学生犯罪问题,之所

  以会发生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甚至发生情节非常严重的暴力违法犯罪事件,除了直接的影响因素外,对法律缺乏敬畏是重要因素之一,对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后果发生后所要承担的责任缺乏有效认知,因此提高大学生遵纪守法意识、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刻不容缓,这也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

  (三)社会与家庭方面原因

  现代大学生从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九十年代末和二十一世纪初出生,也就是大家所说的90后和00后,他们从家庭生活条件及所处的社会背景都处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果之时,家庭教育和义务教育领域与过去相比呈现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首先在家庭方面大部分家长将主要精力更多的放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注重以分数论的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这样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在性格的养成及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诱发了利己和狭隘思想。同样的情形在学校教育中上演,学校重视升学率、重视成绩排名和分数,从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法治教育以及法治素养的提升没有良好的家庭以及社会氛围做支撑,一定程度上从失去了法治素养养成的良好时机。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

  (一)确定法治素养提升原则

  法治从根源来讲是一种社会规范,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民的权益,所以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的最基本权利到社会各领域的合法权益,都是法律保护的对象,而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法治思想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法律的学习规律,提升法治素养。另一方面就是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这是写入我国宪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是处在社会关系当中的人,分清权利义务的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并适应社会。

  营造法治氛围

  1.重视法治及相关课程建设

  围绕课程建设其涉及到的主要包含课堂建设和师资配备两个方面。课程建设主要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公共基础课程为主,除此之外,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都有相关法规课程,例如建筑类专业有建筑法规、经济类专业有经济法等,着力打造好这些课程对学生的法治素养提升起着最直接的影响作用。当然打造一门高水准的法治课程以及能够让学生趋之若鹜的优质课堂,需要学校教学师资的强有力支撑,所以民办高校在重视发展专业建设的同时,在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方面需要聘请具有专业学习背景或专业领域的教师任教,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努力促进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2.重视校园法治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是营造法治学习氛围的关键,学校为法治环境提供足够的资金和场地,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馆资源,宣传资源,比如班级、班会、辅导员以及宣传栏等对各种因素进行积极地调动使用,组织普法活动、聘请行业精英讲座都可以作为法治宣传环境建设的重要考量因素。还要重视网络宣传,利用好互联网,通过网络学习、了解、掌握法律知识和最新动态,遏制互联网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袭,形成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达到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去辨识、过滤、排除各种虚假信息,保障自己人身安全及合法权益。

  3.利用好社会资源

  公检法等国家机关部门的公益讲座主要以普及法律知识、预防违法犯罪为主,还有一些社区或专门的社会组织进行相关的公益活动,大学生可以主动参与,通过社会真实的案例,积累生活经验,同时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闫立超.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法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檀宝传.公民教育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柯卫,朱海波.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与人的现代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本文为河北外国语学院2021年度校级教改课题《依法治国视域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研究》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WDJ202161

  

篇五: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

  依法治国下如何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开展了更加深入的法治宣传教育,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主张和约束下,全社会都要不断增强用法、守法、尊法以及学法意识。大学生作为当代年轻有为的群体,应该成为中国推进依法治国的主体。因此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对于推进我国法治社会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意义(一)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有助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内容的落实。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不仅要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大学生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法律观念和意识。大学生只有树立宪法为上的法治精神,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最终成长为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二)提升大学生法律修养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础。要想实现全面依法治国,高校首先要做到依法治校。只有科学、法治的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才能为国家的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保障。当前高校依法治校工作必须要与提升大学生法律修养相结合,高校才能不断提升学校自身的依法治校水平,即在学校管理者提升自身依法管理学校的能力同时,也让高校的教师、学生处以及各个部门在进行高校的日常管理时,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行,最终才能构建高校依法治校的良好基础,提高大学生懂法、知法以及用法的水平和能力。(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依法治国的保障。法治环境的建设和法治精神的普及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其中

  法治环境的构建和法治精神的宣传都离不开公民法治精神、方式、思维以及意识等方面的有效提升。大学生也是普通公民的一员,因此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更容易帮助大学生通过法律意识和观念的培养,逐渐形成社会主义信仰,在这种信仰的激励下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同时,最终促进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目标的成功实施。二、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具体内容第一,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提高法治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不断树立大学生对我国法律的推崇感和认同感,才能积极地在大学生群体中打造法治社会的精神根基,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树立现代公民法治意识的内在权威地位,最终才能积极提升大学生对法律权威性和公正性的认识;第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还表现在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塑造。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是法律素养提升的具体方向,所谓的法治思维就是要求大学生善于运用多样化的处理、分析以及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然而受法律本质的影响,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也是一种更具理性化和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党的十八大以后,依法治国战略的推出积极引领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全体公民,靠法解决问题、遇到事情找法律以及日常生活自觉遵守法律的发展趋势。在高校的法律教育中更要积极把握大学生法治思维训练的方向,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并守住法律底线;第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重点在于法治方式的训练。所谓法治方式就是凭借法治思维的引导,按照法律的规范、规则、程序、方法以及手段执行法治化

  的实践和监督的过程。在当前的高校法律教育中要积极打破传统教学束缚,提升大学生运用现在法治形式解决和处理法治问题的能力;第四,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大学生的法治精神。所谓的法治精神即法律所倡导的公平正义、自由平等以及民主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精神,同时我国的法治精神也是大学生法律教育最终要实现的价值目标,只有在大学生的行为准则中慢慢渗透法律所主张的契约精神、规则意识、义务观念以及自由意识等,才能在大学生的心中彻底融入法治信息和理念。三、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策略第一,建立和完善健全的法治理论体系是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前提。目前高校大学生法律教育主要依靠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来实现,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相应的具体措施:首先,充分把握人文学科教学特点,有机结合专业教育和法治教育,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让自身拥有较强的法治精神、规则意识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其次,加强与大学生所学专业息息相关行业领域的法律学习,充分提升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第二,建立完善健全的高校法治实践体系。完善健全的法治实践教育体系能够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升提供有力保障,高校教学就要积极发挥大学生主人翁精神,在推进全民依法治校的过程中,促进大学生遵守、理解并知晓法律的规章制度,通过法律关注、法治宣传、模拟法庭以及参观普法教育基地等实践活动形式帮助大学生体验法治运行过程;第三,树立完善的高校法律文化熏陶体系。只有遵守法律的文化意识在高校蔚然成风,才能

  在高校师生心中树立法律崇高的地位,这种法律文化意识熏陶体系的确立可以采取以下相关策略,例如:可以开展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的“三自”法律意识文化主题活动,也可以通过开展“国家宪法活动日”等展开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升文化熏陶活动。四、结语总之,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最高学府,同时肩负着我国青年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当前依法治国背景下将大学生团队打造成用法、护法、守法以及学法的主力军,才能为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策略培养更多的优秀接班人。参考文献[1]孙建东.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2]陈俐琪,李宇婧,吴雨濛,等.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及培育路径调查研究——以常州高校为例[J].文教资料,2016(29):142-143+154.[3]齐琳琳.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16(Z2):71-73.

  

篇六: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

  浅谈依法治国背景下强化高职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措施

  摘要:法律素养是现代法治社会对公民素质尤其是对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党和国家在全社会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可是在全社会都在大力学习法律法规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法律教育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普遍淡薄,主要体现在法律意识欠缺、对法律认识不够,缺乏法律观念、维权意识不强。高职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现在大力提倡“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对高职生加强社会主义法律教育,也是保障他们健康成才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律素质;高职院校

  法律素养是现代法治社会对公民素质尤其是对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十八大四中全会在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部署的同时,也对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中国法律的重要性越发重要,全社会也掀起了学习法律的热潮。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与时俱进,大力加强学生的法律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养成健全的法律意识,熟悉法律法规。由于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工作中教学“缩水”师资薄弱等问题的存在,造成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质不高意识不强等诸多问题,这就给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埋下很多隐患,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质量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有其鲜明的特点,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法律素质,需要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摸索出具有针对性而又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开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和途径。

  一、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有调查显示,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普遍淡薄,主要体现在法律意识欠缺、对法律认识不够,缺乏法律观念、维权意识不强。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如果不懂法,就难免发生违法,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例如:修改后新的刑法已将考试作弊行为入刑,过去的考试作弊仅仅视为一种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在现在已经构成刑事犯罪。违反者就有被判刑入狱的可能。在校大学生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具有职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为目标的,但是一方面法律作为一种基础技能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学生学习其职业技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法律有是一种实用技能,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时起到巨大作用。但是现在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于学习法律缺乏热情,对法律基础知识不了解,有的学生分不清道德与法律的界限,更不用说在实际中运用法律为武器维护自身的和合法权益了。现在屡屡出现大学生找工作时陷入用人单位的合同陷阱,无法认清劳动合同与实习协议的区别,不重视劳动合同,在实习中人身伤害受到伤害而不知如何维权等现象。

  (二)高职院校对法律教育不够重视,没有设置法律课,课时安排偏少。

  现在高职院校普遍采用”2+1”的教学模式,即在学校学习两年的课程,大三时到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在这种模式下学校的课程课时受到大规模缩减,高职院校讲授的与法律相关的课程就只有《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了。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的精神各个高等院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其内容涵盖面广,课程的开设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提高政治理论修养、思想道

  德修养与法律修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该门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中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了法律教育的效果。首先,就教材而言,现在所有高职院校所使用的均是统一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就该版本最新2022年修订版的课本内容安排来看,全书共八章,其中前六章都是与道德有关的内容,只有最后两章是有关法律的内容;其次就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授课教师在编写教学计划时也是注重德育内容而忽视法律内容,该门课程一般是48学时,而用于讲授法律知识的课时数往往不到10课时,不及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一,这就是一般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总时间。

  二、强化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的途径和办法

  高职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现在大力提倡“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对高职生加强社会主义法律教育,也是保障他们健康成才的重要途径。搞好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法治观念和较强的法律意识,掌握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对于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法律素质是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变现在高职院校法律教育问题诸多的现状,我认为从根本上是要提高法律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法律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普遍没有独立的地位,往往从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在某些高职院校教师看来法律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的一个内容,从而将法律教育和德育混淆,这样的法律教育与当前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是格格不入的,事实上也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在当前党和国家大力推行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仍旧忽视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教育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可见,提高全社会对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其教育效果已经成为提高高

  职院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认为应该通过下面三点来改变在高职院校法律教育不被重视的现状:

  (一)修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材,增加基础法律知识的内容。

  因为全国的高职院校都使用统一的教材,所以该教材的内容设置,教学方向等会对我国整个高职院校法律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可是现行教材中过多的强调的德育内容,而法律内容篇幅不多,而且较为笼统,实用性不强,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民法、劳动法、刑法等部门法往往是通过一段文字简单带过。这对没有法律基础的高职生来说很难理解和掌握,更难以在实践中实际运用了。

  (二)高职院校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

  (三)采用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授课教师的法学素养。

  

篇七: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

  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研究目录一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意义一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有助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内容的落实二提升大学生法律修养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础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依法治国的保障二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具体内容三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策略四结语正文摘要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研究

  作者:张旭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7期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全面开启了依法治国的战略,当前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将法治教育纳入了其中,要求法治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文章从依法治国背景的角度出发展开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研究,希望在依法治国背景下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策略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开展了更加深入的法治宣传教育,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主张和约束下,全社会都要不断增强用法、守法、尊法以及学法意识。大学生作为当代年轻有为的群体,应该成为中国推进依法治国的主体。因此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对于推进我国法治社会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有助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内容的落实

  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不仅要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大学生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法律观念和意识。大学生只有树立宪法为上的法治精神,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最终成长为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

  (二)提升大学生法律修养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础

  要想实现全面依法治国,高校首先要做到依法治校。只有科学、法治的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才能为国家的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保障。当前高校依法治校工作必须要与提升大学生法律修养相结合,高校才能不断提升学校自身的依法治校水平,即在学校管理者提升自身依法管理学校的能力同时,也让高校的教师、学生处以及各个部门在进行高校的日常管理时,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行,最终才能构建高校依法治校的良好基础,提高大学生懂法、知法以及用法的水平和能力。

  (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依法治国的保障

  法治环境的建设和法治精神的普及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其中法治环境的构建和法治精神的宣传都离不开公民法治精神、方式、思维以及意识等方面的有效提升。大学生也是普通公民的一员,因此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更容易帮助大学生通过法律意识和观念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培养,逐渐形成社会主义信仰,在这种信仰的激励下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同时,最终促进我国依法治國建设目标的成功实施。

  二、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具体内容

  第一,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提高法治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不断树立大学生对我国法律的推崇感和认同感,才能积极地在大学生群体中打造法治社会的精神根基,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树立现代公民法治意识的内在权威地位,最终才能积极提升大学生对法律权威性和公正性的认识;第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还表现在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塑造。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是法律素养提升的具体方向,所谓的法治思维就是要求大学生善于运用多样化的处理、分析以及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然而受法律本质的影响,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也是一种更具理性化和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党的十八大以后,依法治国战略的推出积极引领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全体公民,靠法解决问题、遇到事情找法律以及日常生活自觉遵守法律的发展趋势。在高校的法律教育中更要积极把握大学生法治思维训练的方向,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并守住法律底线;第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重点在于法治方式的训练。所谓法治方式就是凭借法治思维的引导,按照法律的规范、规则、程序、方法以及手段执行法治化的实践和监督的过程。在当前的高校法律教育中要积极打破传统教学束缚,提升大学生运用现在法治形式解决和处理法治问题的能力;第四,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大学生的法治精神。所谓的法治精神即法律所倡导的公平正义、自由平等以及民主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精神,同时我国的法治精神也是大学生法律教育最终要实现的价值目标,只有在大学生的行为准则中慢慢渗透法律所主张的契约精神、规则意识、义务观念以及自由意识等,才能在大学生的心中彻底融入法治信息和理念。

  三、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策略

  第一,建立和完善健全的法治理论体系是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前提。目前高校大学生法律教育主要依靠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来实现,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相应的具体措施:首先,充分把握人文学科教学特点,有机结合专业教育和法治教育,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让自身拥有较强的法治精神、规则意识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其次,加强与大学生所学专业息息相关行业领域的法律学习,充分提升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第二,建立完善健全的高校法治实践体系。完善健全的法治实践教育体系能够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升提供有力保障,高校教学就要积极发挥大学生主人翁精神,在推进全民依法治校的过程中,促进大学生遵守、理解并知晓法律的规章制度,通过法律关注、法治宣传、模拟法庭以及参观普法教育基地等实践活动形式帮助大学生体验法治运行过程;第三,树立完善的高校法律文化熏陶体系。只有遵守法律的文化意识在高校蔚然成风,才能在高校师生心中树立法律崇高的地位,这种法律文化意识熏陶体系的确立可以采取以下相关策略,例如:可以开展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的“三自”法律意识文化主题活动,也可以通过开展“国家宪法活动日”等展开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升文化熏陶活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四、结语

  总之,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最高学府,同时肩负着我国青年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当前依法治国背景下将大学生团队打造成用法、护法、守法以及学法的主力军,才能为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策略培养更多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孙建东.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2]陈俐琪,李宇婧,吴雨濛,等.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及培育路径调查研究——以常州高校为例[J].文教资料,2016(29):142-143+154.

  [3]齐琳琳.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16(Z2):71-73.

  作者简介:张旭(1991.06-),男,汉族,河南西平人,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篇八: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

  依法治国背景下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的

  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一再重申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法治是理政、治国的主要方式,在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中,要全面体现法治的作用,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要顺利的实现此目标,就要重视培养高校学基础性作用和建设性意义。

  一、大学生培养法治精神的重要性大学生承担着依法治国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责任,要重视对其进行法治精神教育,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法治精神,让其学法、尚法、懂法、守法。

  1.依法治国、依法治校需要增强大学生法治精神

  依法治国是所有人民群众基于党的领导,根据法律法规,借助不同形式和途径管理社会事务、经济文化、国家事务,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与制度化,确保这种法律及制度不会因为领导人变更、或其注意力和施政策略改变而发生改变。

  依法治校是基于民主的前提下,根据法律法规特别是教育领域法律的相关规定,使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来管理高校的教学、行政等各项事务,为高校工作规范化、法律化运行提供保障。让大学生从根源处形成信仰与遵守法律的观念,进而

  准确、全面的认识权利”的内涵,在法律规范行为过程中尊重他人权利、正确使用自己正当权利,为依法治校的实施提供保障。

  2.大学生成才需要培养其法治精神

  在法治化社会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人民群众一定是最重要的主体。广大群众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是构成法治文化的重要环节,是达到法治目标的基础。大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具备科技、管理能力,也要拥有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法律、政治、道德、思想等整体素质。增强大学生法治精神,能够提高其防范不良现象的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更好的成长。

  3.建立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法治精神

  法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法治社会环境下,法律制定出明确、严格的法律规范,只要遵守法律法规,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降低社会冲突与矛盾,为建立和谐、民主的社会环境奠定基础。就解决问题和减少矛盾方面而言,法治是维系与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当代大学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其坚实的法治观念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法治精神不足的现状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校园学风和文明环节的建设。其所包括的内容既包括校园绿化、建筑设计、人文情怀素材实物的展示等物质层面的建设,也包括校风、学风、班风、学校历史;舆论导向、寝室文明建设、师生关系、规章制度等大学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和文化气氛。现阶

  段,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体现出积极向上的风貌,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

  1.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

  现阶段,大学生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但也出现很多问题和状况值得我们探究,例如:部分大学生政治理论基础较差,当下

  的大学生基本都是1995年后生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

  互联网上的各类评论和消息对其的成长影响很大,有些评论和新闻是没有把关人”把关,导致学生缺少一定的政治责任与政治意识;一些大学生存在不正确的价值观念,甚至体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大学生时期是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如果在思想上产生了过分重视个人利益的倾向,并将导致其崇尚自我、缺乏集体荣誉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问题。

  2.校园文化建设中法治校园建设形式单薄

  部分高校重视校园基础文化建设,却没有忽略内涵式文化建设。校园基础文化的主要目的主要在让基础性文化项目为内涵式文化的宣传或推荐予以支持,其属于手段而并非目的。如果没有内涵式文化,校园基础性文化建设则难以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和承担的内涵责任。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只团委学生活动和学生处或学生管理部门管辖领域建设内涵式文化,并没有完全融入的全域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没有在全域化育人”的视角下设计与实施,导致校园内涵式文化建设与课程选择、师资配备、专业设置等内容相脱离,影响校园文化作用的体现,意味着高校没有正确、

  全面的认识校园文化。

  3.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过程中没有突出法治教育

  当下国内高校进行的教学实践和使用的教学大纲中,法治教育普遍是德育教育体系内的从属教育之一,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被忽视。培育当代大学生形成法治理念是其道德建设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要明确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真正含义,高校才能真正培育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全面法阵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高校校园文化中还没有形成法治文化教育氛围,形成内容单一、方法单一的局面,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相对较弱,远远达不到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法律素养。

  三、依法治国视角下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及形式高校开展法治素养教育相关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其法治精神,锻炼其用法的能力,培育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人才,达到新时代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要求。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融入法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导,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重视在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方向第一,培养高校学生法治修养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思想指导,展现时代精神、历史使命和民族精神的内涵,以法律法规为行为准绳,才能在建设校园文化中全面推进法治精神教育。第二,

  要对高校学生进行宪法教育,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宪法,大学生尊重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是大学生普法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第三,法治理念教育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不理的目标发展,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只有不断努力引导当代大学生拓展面,开阔眼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让高校法治精神培养提高实效性,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九: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

  依法治国背景下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的

  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一再重申“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法治是理政、治国的主要方式,在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中,要全面体现法治的作用,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要顺利的实现此目标,就要重视培养高校学基础性作用和建设性意义。

  一、大学生培养法治精神的重要性大学生承担着依法治国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责任,要重视对其进行法治精神教育,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法治精神,让其学法、尚法、懂法、守法。1.依法治国、依法治校需要增强大学生法治精神依法治国是所有人民群众基于党的领导,根据法律法规,借助不同形式和途径管理社会事务、经济文化、国家事务,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与制度化,确保这种法律及制度不会因为领导人变更、或其注意力和施政策略改变而发生改变。依法治校是基于民主的前提下,根据法律法规特别是教育领域法律的相关规定,使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来管理

  高校的教学、行政等各项事务,为高校工作规范化、法律化运行提供保障。让大学生从根源处形成信仰与遵守法律的观念,进而准确、全面的认识“权利”的内涵,在法律规范行为过程中尊重他人权利、正确使用自己正当权利,为依法治校的实施提供保障。

  2.大学生成才需要培养其法治精神在法治化社会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人民群众一定是最重要的主体。广大群众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是构成法治文化的重要环节,是达到法治目标的基础。大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具备科技、管理能力,也要拥有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法律、政治、道德、思想等整体素质。增强大学生法治精神,能够提高其防范不良现象的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更好的成长。3.建立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法治精神法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法治社会环境下,法律制定出明确、严格的法律规范,只要遵守法律法规,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降低社会冲突与矛盾,为建立和谐、民主的社会环境奠定基础。就解决问题和减少矛盾方面而言,法治是维系与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当代大学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其坚实的法治观念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法治精神不足的现状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校园学风和文明环节的建设。其所包括的内容既包括校园绿化、建筑设计、人

  文情怀素材实物的展示等物质层面的建设,也包括校风、学风、班风、学校历史;舆论导向、寝室文明建设、师生关系、规章制度等大学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和文化气氛。现阶段,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体现出积极向上的风貌,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

  1.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现阶段,大学生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但也出现很多问题和状况值得我们探究,例如:部分大学生政治理论基础较差,当下的大学生基本都是1995年后生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互联网上的各类评论和消息对其的成长影响很大,有些评论和新闻是没有“把关人”把关,导致学生缺少一定的政治责任与政治意识;一些大学生存在不正确的价值观念,甚至体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大学生时期是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如果在思想上产生了过分重视个人利益的倾向,并将导致其崇尚自我、缺乏集体荣誉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问题。2.校园文化建设中法治校园建设形式单薄部分高校重视校园基础文化建设,却没有忽略内涵式文化建设。校园基础文化的主要目的主要在让基础性文化项目为内涵式文化的宣传或推荐予以支持,其属于手段而并非目的。如果没有内涵式文化,校园基础性文化建设则难以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和承担的内涵责任。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只团委学生活动和学生处

  或学生管理部门管辖领域建设内涵式文化,并没有完全融入的“全域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没有在“全域化育人”的视角下设计与实施,导致校园内涵式文化建设与课程选择、师资配备、专业设置等内容相脱离,影响校园文化作用的体现,意味着高校没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校园文化。

  3.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过程中没有突出法治教育当下国内高校进行的教学实践和使用的教学大纲中,法治教育普遍是德育教育体系内的从属教育之一,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被忽视。培育当代大学生形成法治理念是其道德建设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要明确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真正含义,高校才能真正培育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全面法阵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高校校园文化中还没有形成法治文化教育氛围,形成内容单一、方法单一的局面,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相对较弱,远远达不到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法律素养。三、依法治国视角下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及形式高校开展法治素养教育相关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其法治精神,锻炼其用法的能力,培育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人才,达到新时代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要求。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融入法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导,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重视在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方向第一,培养高校学生法治修养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思想指导,展现时代精神、历史使命和民族精神的内涵,以法律法规为行为准绳,才能在建设校园文化中全面推进法治精神教育。第二,要对高校学生进行宪法教育,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宪法,大学生尊重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是大学生普法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第三,法治理念教育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不理的目标发展,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只有不断努力引导当代大学生拓展面,开阔眼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让高校法治精神培养提高实效性,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二)在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普法性质的法治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有明显区别,在教授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以普遍教授为目标选择教课内容。以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现实情况来选择教育内容。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通过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建设校园文化中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修养。(三)提高教师素质,增加体现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徑

  

篇十: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

  大学生法治素养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法治素养是公民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储备人才,其法治素养是影响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界定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及内涵。本研究认为大学生法治素养,是指大学生通过中小学阶段的积累和大学阶段系统的学习与实践,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秉持正确的法治观念,养成坚定的尚法精神,具备基本的用法能力。其内涵包括四个维度:法律知识、法治观念、尚法精神、用法能力。为了掌握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展开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差异分析和维度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类型学校的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着差异。从四个维度上分析,大学生在法律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内容不系统;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但重点不突出;熟悉具体的知识点,但理解不深入。在法治观念方面,掌握法治观念的基本原则,但与实际联系还不紧密;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但思想的格局还不开阔;认同法治的价值追求,但个人的定位还不准确。在尚法精神方面,对法治不完全信任;对法律不够敬畏;维护法律不够积极主动。在用法能力方面,事前对法律后果预测不准确;事中对法律行为的判断不合

  理;事后对救济渠道选择不适当,合法诉求表达不及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总结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归类。思想政治理论课层面,主要是法律知识的教学方法创新不足、教师法学功底普遍薄弱,学生对提升法治素养的兴趣不浓;学校层面,主要是校园文化中欠缺法治元素,学校缺乏应对学生法律问题的服务机制;社会环境层面,主要是传统文化糟粕弱化法治作用,不良社会风气冲击法治地位,司法不公现象影响法治威信。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必须从课程改革出发,立足高校,辐射社会,共同寻找更加宽广的出路。第一方面,课程改革:发挥思政课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主渠道作用,主要是创新教学方法、讲好法律知识,加强教师教育、增强法学功底;第二方面,学校助推:探索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辅助措施,主要是建立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成立学生法务服务中心,在校园文化中融入法治元素;第三方面,社会支持:形成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强大合力,主要是提高司法公信力,构建法治舆论环境,社会普法资源向高校导入。

  

篇十一: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培养研究

  作者:陈景泰刘强来源:《成才之路》2022年第07期

  摘要:法治素养是大学生认识法律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法治素养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和基本能力。当前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或法治信仰缺失,还有部分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活动较少,缺乏法治实践行动力。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探索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高校要注重完善大学法治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助推大学生法治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法治素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7-0021-03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行了理论创新,提出了实践要求,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时代的大学生即将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这意味着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将是达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重要支撑。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探索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内涵

  素养的一般解释是指平日的修养或修习涵养,是一种依靠长期修习获得的品质。法治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法律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其包括法律知识、法治意识、用法能力三个基本要素。法治素养是公民整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内涵是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的认识水平和运用能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正确理解,对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与法律至上理念的捍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添砖加瓦的实际行动。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法治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法治素养越来越高,但部分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法律知识匮乏、法治信仰缺失、参与法治实践较少。(1)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目前,大部分地区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没有开设系统的法律课程,除了法学等相关专业之外,部分高校尚未将法律纳入必修课程。很多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来源于父母的教

  诲、课外读物与网络视频,这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获取的法律知识具有片段性与片面性,因为不少网络视频的创作者并非法学专业出身,对于法律的理解与运用不一定完全准确。系统法律教育的缺失与片段性、片面性法律知识的获取,都可能导致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以致难以形成系统的法律知识结构,无法为提高法治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2)部分大学生法治信仰缺失。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全面普及法治教育,但不少高校开展的法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大学生法治信仰的树立。单纯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解并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法治信仰主要表现为坚持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捍卫法律至上的理念,坚信只有法治社会才能带来美好生活。此外,个别执法人员“公权私用”“知法犯法”等不良因素也对培养大学生法治信仰带来挑战。(3)部分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活动较少,缺乏法治实践的行动力。大部分大学生是具备完全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我国法律法规赋予此类群体很多权利,但很多高校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引导大学生使用这些权利,导致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活动较少,缺乏参与法治实践的行动力。

  2.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问题的成因

  (1)不良的传统观念与社会环境。调查发现,一些不良的传统观念依旧是制约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因素之一。一些人认为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应该以学业为重,不应该过多参与法治实践,这种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另外,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权大于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有时依旧有少量执法人员知法犯法、滥用权力,尽管此类人员仅仅是极小部分,但仍然可能导致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环境受到影响。(2)大学法治教育体系不完善。除了法学及其相关专业之外,大部分专业均未开设法律课程。尽管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和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置法律课程,但很多法律课程仅仅停留于对一般法律理论知识的讲解,并没有将法治實践纳入课程,导致学生认为法律课程枯燥,缺乏学习法律课程的积极性。大学法治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有些大学生遇到法律问题时第一时间并不是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遇到不法事件时没有寻求相关法治部门的帮助,没有树立良好的法治信仰,没有养成优先使用法律武器的习惯。(3)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于和平安宁的年代,大部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较大的挫折与不幸,同时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也没有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专项培养与提高,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高,不足以支撑其投身于法治实践。中小学学习基本以考试为中心,鲜有社会实践类课程,尽管大学生已经成年但其社会经历与社会经验不足,往往对社会生活缺乏认识、对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缺乏自信,这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直接导致其不愿意参与校内外法治实践活动,这不利于法治素养的培养。

  三、高校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路径

  1.完善大学法治教育体系

  大学教育不仅应该传授书本知识,还应当教会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大学无论是什么专业都需要开设最基本的法律课程,完善法治教育体系。法律课程不应该仅仅只是教学生学习法律

  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法治社会发展历程,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法治信仰与法律知识运用能力。

  第一,要选择合适的法律教材和法治教师。大部分法律书籍都是编者根据法律条文、司法解释与案例编写的,不同的编者学识水平与理解不同可能导致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存在偏差,影响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正确理解。因此,高校必须根据相关规定认真选择合适的法律教材,确保法律教材严谨无误。另外,一门课程的影响力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高校选择学识渊博且受学生喜爱的教师负责法治课程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第二,創新法治教育方式。有些大学教师简单地采用讲述法律法规的方式进行法治教育,不仅课堂气氛枯燥乏味,而且收效甚微。法治课程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法治信仰和法律知识运用能力为目的,注重运用先进的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因此,高校应当与相关法治部门联系,邀请一线法律工作者进课堂,或者开设“第二课堂”,通过组织学生前往法院旁听庭审、参观司法文化馆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治信仰,消除不良思潮对学生法治观念的负面影响。

  第三,培养学生法治实践能力。大学教育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和树立法治信仰,还需要让大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参与法治社会建设。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学生民主自治组织、模拟相关法治部门职能组建社团等方式,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民主自治组织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模拟相关法治部门的设立与运行。同时,高校要鼓励大学生有合理性建议或者遇到不法事件时向校内校外相关法治部门反映,积极行使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赋予的权利,为参与法治实践积累经验。

  2.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不少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较少,对法治实践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抗拒心理,面对法治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时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尤其是在自己提出的建议被否定、投诉受质疑时容易失望,不愿意继续参与法治实践活动。针对此类情况,高校需要专门开展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的心理专项辅导,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第一,消除错误观点与偏见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社会上有一些人认为法治实践是政府部门的事情,普通老百姓并无发言权,对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或者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人避而远之。对于这种不好的社会风气,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明确抵制,要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和正确的法治信仰,坚信法治的公平正义才是硬道理。针对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不宜参与法治实践的偏见,新时代大学生应当通过自身努力来证明积极参与法治实践的同时也可以做到学习成绩优秀。作为高校要通过宣传法治实践与学习成绩兼优的新时代大学生来回应偏见,创设鼓励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的良好社会环境,增强其他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的自信。

  第二,消除法治部门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畏惧感。不少大学生没有接触过法治部门,错误地认为只有触犯法律的人才会接触法治部门,没有正确认识法治部门的服务职能。相关法治部门在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时表现的威严,有时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畏惧感,面对法治部门的工作人员时唯恐措辞表达不当导致自身遭受处罚。针对此类情况,高校应当与当地相关法治部门密切联系,聘请相关法治部门的工作人员作为长期驻校的法治部门联络人,让其引导大学生熟悉相关法治部门的职责与工作形式,增强自身亲和力,消除部分大学生对法治部门认识不到位而在心理上产生的畏惧感。

  第三,增强大学生心理的抗压与抗挫折能力。部分大学生向相关法治部门提出的建议未被采纳、投诉未得到理想结果后,心理上可能出现挫折感,这不利于大学生未来继续参与法治实践。高校有着引导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生活的使命,针对这种情况,相关法律与心理辅导员应在事前进行法治实践的指导与心理问题的预防,或在学生开展法治实践过程中进行协助并尽可能提供支持,事后对此次法治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探索改进法治实践的方式方法。通过多次法治实践与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抗压与抗挫折能力能够得到增强,这可以助推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

  四、结语

  自1997年十五大提出并开始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至今已二十余年,法治中国建设已初见成效,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是长期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这一决定也证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依旧任重道远。作为即将接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的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法治素养才能不负使命。作为高校要注重完善大学法治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助推大学生法治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吕犟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2]李禄禄.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途径[J].法制博览,2021(17).

  [3]刘晓.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优化思考[J].长江丛刊,2020(28).

  [4]刘海婷.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策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9(05).

  [5]张波.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群体法治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8(10).

  [6]康雷闪,张懿婧.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研究[J].科教文汇,2018(05).

  [7]卢日霞,牟艳娟.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探析[J].广西教育,2017(03).

  [8]黄夏.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优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6(14).

  ResearchontheCultivationofCollegeStudents'

  LegalLiteracyintheNewEra

  ChenJingtai,LiuQiang

  (ZhejiangPoliceCollege,Hangzhou310053,China)

  Abstract:Legalliteracyistheabilityofcollegestudentstounderstandandapplylaw.Legalliteracyisnotonlyanimportantcontentofcollegestudents'ideologicalandmoralliteracy,butalsothecorecompetenceandbasicabilitythatcollegestudentsmusthaveinthefuture.Atpresent,somecollegestudentslacklegalknowledgeorbeliefintheruleoflaw,andsomecollegestudentsparticipateinlesslegalpracticeactivitiesandlacktheactionforceoflegalpractice.Underthebackgroundofcomprehensivelyrulingthecountrybylaw,itisofgreatsignificanceforcollegesanduniversitiestoexplorethepathtoimprovecollegestudents'legalliteracy.Ascollegesanduniversities,weshouldpayattentiontoimprovingtheuniversitylegaleducationsystem,improving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qualityandpromotingtheimprovementofcollegestudents'legalquality.

  Keywords:ruleoflaw;collegestudent;legalliteracy;route

  

篇十二: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

  作者:周林章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01期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后,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口号的提出,社会各界对法治文化建设更加重视。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需要提高全民的法治素养。本文便探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1.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有利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只有通过法治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才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之后,依法治国的口号逐渐提出,稳定的法治环境给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因此,实现全面依法治国能够营造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大环境。2.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问题与现状由于学生接受应试教育时间较长,社会公共教育往往被忽视。在高校层面,高校对于法治教育建设不到位,造成很多大学生不了解法律,由逆反心理的学生甚至抵触法律。在家庭方面,学生家长往往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犯罪率有逐渐呈现出一个上升的趋势,马加爵案、药家鑫案、李刚案都是历历在目的大学生犯罪案件。总之,现阶段的问题就是大学生法治意识普遍不高导致大学生这个群体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得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权益,更有甚者无知的去触犯法律的雷池。就目前现状而言,高校对于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不健全,法治教育缺失,大学生法治意识普遍不高,高校没有很好的开展普及法律的课程,大学生法治教育培育又少之又少,这点高校难辞其咎。各大高校开设的法治课程除必修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与《就业指导课程》外能够涉及对大学生培养的法治教育课程几乎没有。高校对于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较弱,造成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总的来说是高校教育体系缺失,法治意识的学科建设缓慢,高校教学方式匮乏,评价体系不完善。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首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答具备最基本的法律意识。要能够去积极响应国家法治建设号召,自觉遵守我国法律法规。面对现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局面,高校要注重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其次,大学生同样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同样属于公民的范畴,作为公民都必须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所在。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有利于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去融入社会,让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能够去了解社会。然后,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对社会正确的认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要不断去提升自我的法律素养。在尚未步入社会之前,大学生应当通过法治意识培养树立正确的三观,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通过法治培养来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加强法治意识建设培养出一批有一批遵纪守法的当代大学生。最后,对于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是时代的需要。在依法治国背景下社会各界都注重对法律的学习。法治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应当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措施4.1加强学校教育学校需要重视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针对大学生法治意识薄弱的现象,应当积极的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创新法律学科教学模式,加强法治学科建设,在大学校园当中开展法治文化讲座。可以通过举办辩论赛、模拟法庭、法律情景剧等方式培养当代大学生对于法治学习的兴趣,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情景教学等模式让学生能够真正走入法律教学的课堂当中。同时学校应该针对大学生法治教育教材较陈旧这一现象,组织专门的人员重新编写大学生法治教育教材,引入新颖的法治教学案例,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喜欢上法治教育,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修养。4.2加强家庭教育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于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需要父母以身作则,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家长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加强对子女教育引导,要通过言传身教改变子女可能存在的不良行为。要积极与子女沟通,引导子女养成良好的社会认知。因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要求学生家长注重对于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家庭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就应当向大学生灌输是非善恶,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选择正确的法治价值观。4.3加强社会教育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社会要注重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相关的社会组织可以组织法律宣讲校园活动,通过进入大学校园宣讲的形式加强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社会组织要加强与高校之间的互动交流,给大学生参加法治实践提供机会。此外,社区可以在社区街道选举人大代表时积极宣传,让大学生对我国的民主选举具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社区要保证符合条件的大学生选举权的顺利实施,加强大学生对我国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民主选举制度具有的一定认知。4.4加强大学生自身锻炼作为大学生应当主动去了解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当中。平时要多浏览时政新闻,培养自己的法治素养。同时大学生自身应该重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努力学习法律知识。5.结语社会各界需要加强对于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高低会大大影响到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快慢。只有更多的人开始信仰法律,那么才能够有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那一天。参考文献:[1]吕犟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篇十三: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

 浅谈如何提升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

  摘要众所周知,大学是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度阶段,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国家的法制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高校学生是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法律素养的教育是高等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提升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也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具体措施,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就是从目前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出发,探讨如何提升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学生;法律素养;提升

  目前高校学生提升法律素养的途径较为单一,基本只有依靠课堂学习。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基本是高校青年学生法律提升的唯一途径。做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紧跟国家政策并严守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法律素养教育并展开积极探索,为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寻找更加有效的途径。

  1.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一)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

  目前社会上高校学生违法犯罪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同时高校学生又处在自己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高校对学生的法律素养教育不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就会使得高校学生对法律知识不够重视、一点都不关心。当前高校学生在日常的法律考试中也仅仅只是为了应付一下,这样的学习动机及考核方式无法从本质上提升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有研究调查发现,有37.5%的大学生认为宪法与自己的生活关系不大。65%的大学生认为劳动法和民法、刑法、婚姻法等法律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但是对这些法律都不太了解,熟悉的法律条文更是只有极少数。因此,多项调查研究数据都表明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不强,法律知识缺失。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目前社会上的侵权事

  件及经济犯罪事件频发,这些事件都反应了大学生的自身利益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没有法律素养的提升就如同没有雨伞的保护。因此,在高校中加强及推进学生的法制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目前高校需要逐步提升专业教师队伍,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方面的理论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就需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法律意识,高校的法律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法律理论知识还需要加强对学生法制教育的方式探索。从过去固化的法制教育课堂探寻更多的授课方式。用更加符合现在大学生知识接收方式的手法来传递知识。用多种途径来传授法律知识。

  (二)法律思维狭隘,法律实践有限

  由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悠久的社会文化风俗,法律意识淡薄一直都是我国社会中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与我国的风土人情及地理文化有密切联系。因为我国民众大部分缺乏对于法律思维的培养。过去,我们维持社会秩序及评判对错都用道德衡量,用道德来衡量对错大部分是因为彼时民众文化水平较低,并且社会环境简单处于一个十分和谐的状态。法律问题在社会中出现的频率较低,但是目前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目前许多学生仍然不能够积极主动的维护法律运用法律,并且自己本身对法律的认识也不全面。在校园生活中不知道该怎么使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些都是因为目前高校学生的法律思维狭隘,法律思维狭隘,维权意识缺失这些都在对学生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在高校中大力推广法制实践机会,让学生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1.高校学生法律素养教育

  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高校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教育投入。高校可以增加一定的课时量,拓展高校学生学习法律的渠道,同时还可以大力邀请部分社会上的法律专家,在学校里面开展法律讲座,能够让法官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在教授法律内容的时候还需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大力运用多媒体来提高课堂的效果。高校还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来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高校自身也需要逐步提升依法治校的水平,在此基础上

  来深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高校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高校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需要严格按法办事,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各种有效的制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以及法制观念。多种手段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高校还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制信仰,法制信仰就是每个公民都需要尊重法律,能够尊敬崇拜法律,在日常生活中把法律当做是自己的行为准则。法制信仰的建立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并且在高校学生中建立一个健全的法制信仰体系还会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法制体系建设需要有耐心与时间,只有问题发生了然后逐步解决问题才能够更加完善的建立法制体系。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对高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他们能够逐步的拥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这样才能建立起初步的信仰。学生有信仰,名族有希望。当高等学校的学生们开始信仰法律,也就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寻找法律。让法律为自己的生活所服务,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一)培育学生的法律认识

  高校要把培养学生的法律认识放在刻不容缓的位置,思考践行培育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与方法,不能总是用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条条框框的法律知识硬塞给学生们。应该勇于对教学手段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逐步的改变法律课程在学生心里枯燥无味的印象。目前,已经有许多省份开始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广法律知识学习的APP,通过软件,让学生能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学习法律知识,大大的消除了知识传播的物理局限性。教师上课也不再是雅趣无声,能够较大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在学生中的反响较好。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用新媒体的方式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培育大学生的法律认识。

  (二)优化社会法制环境

  对于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必须用行为实践来适应这个大的环境。我们必须努力完善社会法制环境。在始终保持宪法和法律的大框架下,我们必须在大的法制环境下努力培养高校学生的正确法制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信息化时代,多元文化生态形成,需要大力弘扬法律文化,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时刻激励与警醒高校学生,在良好的社会及高校环境下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法律素养。从局

  部到整体的全面发力来改善学生所在的法治大环境。从微观到宏观的透析学生所处环境与法治教育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核心因素。优化社会法制环境对高校学生的法治素养会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学校工作中也需要严守纪律,只有对自己要求严格,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也只有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够改变学生的思想觉悟。

  (三)加大家庭教育环节

  高校学生法制教育效果很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家庭法制意识缺失的体现,高校不仅要在普及高校学生的法治教育上下大功夫。同时还要加强高校学生的家庭法制教育宣传,用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工作来加强家庭法制教育。引导社会舆论,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加大高校的法制宣传力度,树立良好的行为典范,在一个良好的社会家庭大环境下,培育大学生高尚的法律素养。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是一个十分复杂且多面的系统工程,探索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的对策,是每一个高校学生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家庭是学生最好的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也是学生们学习最大的动力之源。因此,高校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载体还需要加大对家庭的法治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更加容易的接触到法律。

  三、探索法律素养提升途径

  (一)加强教师法学功底

  法学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就像生活一样广泛且繁杂,所以不管是哪一位教师都会在关于学科知识的部分有所缺陷与偏差。加强法学教师的专业学习,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教师的法学功底足够扎实才能最有效的为高校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教师的专业功底是为高校学生保驾护航的动力之源。因此,高校要大力推进教师的持续学习及专业积累,让教师的专业功底扎实。

  (二)加大法制宣传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设置中,法制教育课程所占比列不高,因此需要找到合理的补充途径。在校组织与开展法治专题讲座,开展一定数量的以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举办的法治专题讲座。其中,法

  治专题讲座的主讲人不仅可以聘请法学专家做报告,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了解司法实践,在活动中学习,让大学生能真正从讲座中学到保护自身权益,从根源上提高自身素质。还可以举办法治相关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与探索法治知识的运用。加大法制宣传,让法治知识不再是遥不可及也不是学生心里一个陌生的远方。

  (三)组织法治主题艺术作品评比展示

  可以用具体的法治内容为主题,以现在的新媒体资源及各种传统文化等形式,征集广大师生参加评比。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文化广场、文化节、文艺演出等时机进行集中的展示或者展出。通过比赛来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让个人的艺术才华及聪明才智能够更好的为提升大学生法制素养服务。

  总之,高校学生的法治素养,是依法治国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十分重要的力量源泉,目前大学生法制素养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法律知识教学方法问题,思想政治理论不扎实,学生兴趣不浓等方面。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需要从整体的课程改革出发。从高校到社会,多环境共同合作,共同寻找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更加宽广的出路。为增强大学生法治素养找到一条更加科学且高校的道路!

  1.建立严格考核制度

  提升高校学生的法治素养,就需要建立健全的法治知识考核制度及政策。有考核才会让学生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只有完善的考核模式,才能由内到外的改变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动机。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将法治教育从通识课程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为学生必修课程。让法治课程不在仅仅只是法学生的专属课程。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一定要从多方面来共同促进。严格完善的考核制度是对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一个考核,更多的是让学生能够严于律己,从表面上学转化为深度学。只有学扎实了才能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懂得如何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总之,当代大学生要培养法治素养,就需要不断地加强法治知识学习,其中包括关于法治和法律规定方面的知识和法治原理方面的知识。并且除了在大学课堂获得到法治知识之外,生活中收听法治方面的广播电视节目、积极阅读法律类的报纸杂志等等都是较好的提升法治知识的途径。还需要培养在生活中养成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习惯,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需要从多方面来提升,我们需要在工作中为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李雪,熊慧.艺术类大学生法律素养失缺问题探析[J].法制博览,2019(26):41-42.

  2.严芮.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07):121-122.

  3.滕召青.全面提升青年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思考[J].法制博览,2019(20):265266.

  4.张晓敏.大学生法治素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5.韩琨.大学新生法律素养的实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

  6.严芮.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07):121-122.

  7.郭紫洁.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初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20(11):96-100.

  8.罗玲苑.新时代背景下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J].法制与社会,2018(25):195-196.

  9.景艳.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路径探索[J].学周刊,2018(06):5-6.

  10.李昱.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J].法制与社会,2019(19):195-196.

  

推荐访问: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 依法治国 素养 法治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