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3篇

时间:2023-05-02 08:21:01 浏览量:

篇一: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

  1.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治病效果。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医药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医药文化()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D.③④

  C.①③

  【解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①错误。中华各民族的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②错误。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治病效果,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医药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说明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③符合题意。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医学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D2.“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诗经》从三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摇曳生姿,蓬勃走来,流转着古老的诗意,携带着先民的智慧,滋润着现世的生活,抚慰着焦灼的心灵。《诗经》()①是文化经典,具有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②是民族瑰宝,彰显中国诗歌的民族特色

  ③是历史文脉,奠定中华文化自信的根基

  ④是时代精神,凝聚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

  材料通过《诗经》阐释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诗经》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作用,体现了《诗经》是文化经典,具有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是民族瑰宝,彰显中国诗歌的民族特色,①②符合题意。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诗经》是一部诗歌总集,不能称之为历史文脉,更不能奠定中华文化自信的根基,③错误。《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并不是时代精神,也不能凝

  聚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④错误。

  【答案】A3.文化和旅游部在2020年元旦、春节、元宵节期间,广泛开展“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系列文化活动。涉及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等多个非遗门类,共覆盖全国142个贫困县,26个省(区、市)共组织140支非遗小分队,举办约300场文化活动,为基层群众送去丰盛的“文化年货”。活动的举办()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②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③促进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保障了群众文化权益

  ④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内容,彰显了文化时代价值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

  材料中广泛开展“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系列文化活动,涉及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等多个非遗门类,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①符合题意。材料中共组织140支非遗小分队,举办约300场文化活动,为基层群众送去丰盛的“文化年货”,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②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广泛开展“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系列文化活动,没有涉及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与发展,也没有涉及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容,③④与题意无关。

  【答案】A4.苏绣发源于江南苏州吴县一带,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苏绣集苏州文化之大成,没有桑基、织造就不会有苏绣;没有秀美山水的孕育,也不会成就今日的苏绣。这表明()①苏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脉相承

  ②苏州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苏绣文化的独特性

  ③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苏绣文化发展的源泉

  ④苏绣文化发展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结果

  A.①②

  B.①③

  D.③④

  C.②③

  【解析】

  “苏绣发源于江南苏州吴县一带,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这说明苏绣

  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脉相承,①符合题意。苏州的地理环境对苏绣文化的独特性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起决定作用,②说法错误。“没有桑基、织造就不会有苏绣,没有秀美山水的孕育,也就不会成就今天的苏绣”,表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苏绣文化发展的源泉,③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苏绣文化发展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结果,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B5.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这表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她的包容性

  ②文化发展离不开交流借鉴,我们应该敞开胸襟迎接外来文化

  ③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深入实践创造文化奇迹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

  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这表明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她的包容性,①③符合题意。我们应该敞开胸襟迎接外来优秀文化而不是外来文化,②错误。材料强调文化交流、借鉴,不体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深入实践创造文化奇迹,④错误。

  【答案】B6.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大量关于农作物的字,如禾、黍、粟、米等,其中的“禾”字,像一株有根有叶、谷穗下垂的植物。“禾”是谷类植物的总称,但在秦汉以前,“禾”多指粟,即今天的小米;后世则多称稻为“禾”。在汉字中,凡以“禾”为义符的字,大都与农作物或农业活动有关,如秉、秋、秀、种、租等。这说明()①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

  ②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③汉字作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

  ②说法错误,文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③说法错误,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但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①④是对汉字的正确理解。

  【答案】C7.《四库全书》系统地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的丛书。其内容涵盖甚广,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医学、天文、地理、艺术、科技、农业、占卜等,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其文化价值表现在()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从中能够透视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

  ④从中能够看到历史和现实的所有文化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史书典籍的理解。《四库全书》系统地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的丛书,其内容涵盖甚广,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①②说法正确。史书典籍并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③说法错误。我们透过史书典籍可以看到历史和现实中的文化,但并不能看到所有文化,④说法错误。

  【答案】A8.中国珠算,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宋代已经开始应用,明代先后传到日本、朝鲜等地,近年在美洲也逐渐流行。由于算盘不但是一种极简便的计算工具,而且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所以至今仍盛行不衰。小小算盘折射出()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很注重实际应用

  ②科技与教育结合才具有强大生命力

  ③民族文化具有包容性才能走向世界

  ④中华民族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算盘是中国古代发明的计算工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①④符合题意。②观点太绝对。③说法错误。

  【答案】D9.近日,韩国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申遗成功的项目主要是朝鲜李氏王朝时期一系列儒家学说相关作品的雕版印刷使用的木刻板,其中也包括一些中国儒教经典。对此,下列认识合理的有()①儒教应该为中国独有,韩国此举实为“剽窃”中国文化遗产

  ②天下观是儒教的重要思想,儒教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③儒教的传播,使其成为中国、东亚乃至世界共同

  的价值观

  ④儒教塑造了韩国人的观念,这正是中华文明影响深远的体现

  A.①③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

  《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体现了儒教的影响及世界对儒教的认可,因而②④符合题意;①中“独有”“剽窃”表述错误;③中“世界共同的价值观”表述错误。

  【答案】C10.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对佛教中国化做了精辟而深刻的阐述:“佛教产生于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这表明()①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的消失

  ③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一切成果

  ④文化的交流借鉴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D.③④

  C.②③

  【解析】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文化的融合并不必然导致文化差异的消失,故②错误;我们要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而非一切成果,故③错误。

  【答案】B二、非选择题

  11.材料一

  “好客文化”是齐文化、鲁文化共有的文化基因,是山东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融汇各种思想,去芜存菁而形成的具有山东特色的地方文化,已经沉淀为鲜明的“山东性格”。

  材料二

  山海兼备的齐鲁文化相异于“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晋文化,不同于南方的楚文化,与在干燥西部发展起来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径庭。

  (1)材料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2)结合材料二,说明齐鲁文化与各地特色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导致它们之间巨大差异的因素是什么。

  【解析】

  本题以齐鲁文化为背景材料,考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解答第(1)问,可以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等角度来组织答案。第(2)问考查我国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答案】

  (1)①齐鲁文化是山东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②齐鲁文化具有鲜明的“山东性格”,表明了中华文化鲜明的地域性,反映了它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③齐鲁文化是通过融汇各种思想、去芜存菁而形成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

  (2)①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②差异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12.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自先秦至当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一路走来,款款而行。“礼之用,和为贵。”和平是中国展现给世界的第一印象,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法则。“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本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困扰西方世界上百年的一个个命题,被中国智慧一举廓清。中华文明古国,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卓越的东方智慧,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知识,谈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元素。

  【答案】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类情怀,又秉承了中国处理复杂问题的卓越智慧。③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引领中华儿女和国际社会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

篇二: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

  

  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

  很高兴来到敦煌研究院。这次来,我实地察看了莫高窟,察看了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听取了研究院在石窟文物保护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介绍。敦煌文化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形象美轮美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工作很有意义、很有成效。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结束了敦煌石窟近400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屡遭破坏偷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7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在敦煌石窟资料整理和保护修复、敦煌文化艺术研究弘扬、文化旅游开发和遗址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在这里,我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慰问!

  第二,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我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讲过:“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季羡林先生说过:“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回顾历史,只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具有开放包容胸怀的民族,才会容纳世界不同文明在此交融交汇。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第三,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我讲过,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四,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我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加强文明对话,倡导“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促进各国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

  民心相通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基础和支撑。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更多更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研究院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要继续努力、更进一步,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

  第五,加强敦煌学研究。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把莫高窟保护

  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敦煌学是当今一门国际性显学,世界上许多国家如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德国、美国、印度等国不少学者都在从事敦煌学研究。研究院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性展陈活动和文化交流对话,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要引导支持各国学者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我了解到,你们这里的博士生数量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最多的,很不容易。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博大精深,需要毕生精力才能见成效、出成果。择一事、终一生。希望大家把研究保护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和无悔追求。要关心爱护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更多优秀专业人才从事这项工作。要持续加大投入,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不断改善工作生活条件,为科研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搭建更好平台,提高科研队伍专业化水平。地方机构改革完成后,要继续加强基层文物保护和研究队伍建设,保持队伍稳定。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祝敦煌研究院越办越好!

篇三: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

  

  2021-2022学年度2024届高一(下)半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22题,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中国诗歌创作发展到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之文人五言诗潮的出现,意味着诗歌艺术中人生情感的一次解放。②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情感意识,实因革推移,悉由渐进。早在诗歌发生伊始,即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素朴之情。但要从从理论上概述汉以前诗歌中“感于哀乐”的实际意义,会显出个性屈服于群体,情感依附于政教的拘限。《诗》三百篇的创制,《尚书》即明其“言志”之旨,但所谓“志”,“是与礼分不开的”(朱自清《诗言志辨》),这不仅反映在古代献诗观王政兴衰的制度上,而且还灌注于诗人的主观创作意图,如“家父作诵,以究王凶”“王欲玉女,是用大谏”,无不包含陈善避邪之意;《骚》中的苦闷、悱恻之情,固多个性之表现,但其“惜壅君之不昭”的美刺观念,又致使个性之情仍包含于政教礼义范畴;两汉乐府诗虽多采自民间,然经乐府官制在“厚人伦”“美教化”的道德思想指导下的加工,只能使读者在政教帷幕之中感受到那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普遍的人文精神,因而也不可能有个性情感的凸显。直至汉末,尽管诗潮中的情感表现必然受到《诗》《骚》的影响,但汉末诗人指向生生不息的情感生命,喊出自我之苦闷伤感,其对人生的憧憬追求,对内心的悲愤抒发,使得诗歌的表情艺术具有了划时代的转变意义。③一是由叙事为主向抒情为主的转变。在古典诗歌发展初期,无论是《诗经》还是《楚辞》,抒情的因素都是通过事件的描述而来,未构成纯情诗;东汉以前的乐府民歌,虽有较强的抒情成分,但其表现人物性格与情感,无不以事件为线索,主体仍是叙事。而汉末世情之浑噩,人情之觉悟,诗人感发世道的悲与怨,使得诗歌内容虽仍不脱离对事件的描写,但事件、景物已成为情感的依附,艺术精神之主体是独立于事件的具有永恒性的心灵写照。《西北有高楼》中,诗人描写了一位女子高楼弹琴作者听琴的事件,可是事之真旨却在“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的人生情感之中。④二是由触景生情向借景抒情转变。情景交融,固是诗人的审美理想,然在东汉前为数不多的抒情诗中,情景的表现基本上是触景生情,前提是“景”,白居易《与元九书》论《诗》情、景关系云:“设如‘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华’,感华以讽兄弟也。”甚明其触景生情之通义。汉末则不然,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诗歌创作是借景言情,其前提是“情”,“景”仅属表饰。如《明月皎月光》中写景,有“明月”“众星”之光,有“白露”“野草”之状,然而这些景物形象之流转变动,并非触目所存,而是玄思所想,统摄于诗人主观情感中,构成了凄清失意、孤独惆怅的人生悲哀意象。⑤三是由写英雄之情感向写凡人之情感的转变。汉末思潮对汉儒诗教思想之超越在一定程度上因遥接楚骚之情,而复活其人性与人格。要言之,爱国怀乡、落拓失意、感叹时逝等情感,汉末古诗与楚骚是相同的,并由此构成二者共有的扬举个性与悲观主义的特征。然而,基于这种个性,二者又有明显不同:楚骚谱写的是英雄悲剧,给人以悲壮;古诗谱写的是凡人悲剧,给人以伤感。前者表现的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的超群悲哀和离俗自信,后者悲哀情绪则来自下层文士最切实的现实遭际和生存感受,如“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确是凡人的情感。这些凡人的情感与悲哀汇集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孕育了时代气氛的大悲哀,使汉末诗潮的感人力量达到“可以泣鬼神,动天地”的程度。⑥由于汉末诗潮对诗歌艺术的转变以主体情感为标的,故其释放出的具有突破典雅

  温厚之礼教意义的自我性灵之真情,正以其创作的先行性揭示出文学思潮由“天道为本”向“人事为本”转变的理:论态势。(摘编自许结《论汉术诗潮的情感表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止确的一项是(3分)A.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潮的出现使得人的情感在汉末得到了解放。B.“陈善避邪”“美刺”“厚人伦”“美教化”等观念一定程度限制了诗歌的发展。C.汉末思潮能超越汉儒诗教思想而复活人性与人格和受到楚骚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D.汉末以前,诗歌创作中的情感意识是朝着更能表现诗人的自我性灵的方向发展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A.文章大量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正确的同时也让读者对文章理解更透彻。B.文章首段即提出中心论点,后文对中心论点展开了并列式结构的论让,思路清晰。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能做到同中求异、继承中见发展,充分体现了思维的辩证性。D.文中引用白居易《与元九书》是为了证明诗歌发展早期的情景关系为“触景生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A.从“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可以看出《孔雀东南飞》作为乐府诗仍有训诫之义。B.《采薇》作者由看到薇棠由嫩变老,想到自己午华流逝久戍难归,最是情的触发点。C.诗人虽叙说了“涉江采芙蓉”之事,但表达思念和对同心离居的哀叹才是诗歌要旨。D.《短歌行》虽然写于东汉末年,但曹操所表现出的情感却都是凡人情感所不具备的。(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结束了敦煌石窟近400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屡遭破坏偷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7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乘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在敦煌石窟资料整理和保护修复、敦煌文化艺术研究弘扬、文化旅游开发和遗址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在这里,我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慰问!我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讲过:“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季羡林先生说过:“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回顾历史,只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具有开放包容胸怀的民族,才会容纳世界不同文明在此交融交汇。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选自《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2020年3月《求是》)材料二:2022年2月14日,北京新闻中心组织百余位中外记者探访故宫博物院。多年学习中文的韩国纽斯频通讯社记者崔宪圭

  的父母的牵挂和思念(父母何怙、何食、何常);③对连年征战、繁重征役不知何时能结束的批判和控诉(“曷其有极”)﹔④因征役无法正常进行农事耕作的抗议,渴望回归正常生活(“曷其有常”)。(每一点2分,归纳出三个要点为满分)

  【解析】

  本诗重章叠句。三章中的“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尝”都抒发了对家中无食无依的父母的牵挂和思念。每一章的结尾都运用反问句强烈抒情但侧重不同:第一章结尾的“曷其有所”,抒发了远离家乡、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愁苦无奈。第二章结尾的“曷其有极”,抒发了对连年征战、繁重征役不知何时能结束的批判和控诉。第三章结尾的“曷其有常”,抒发了因征役无法正常进行农事耕作的抗议和回归正常生活的渴望。

  【诗歌译文】

  大鸨扑棱棱地振动着翅膀,成群栖息在丛生的柞树上。王侯家的徭役无止又无休,我不能回家耕种五谷杂粮。我可怜的父母靠什么养活?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爷在上,我何时才能返回我的家乡?

  大鸨扑棱棱地扇动着翅膀,成群落在丛生的酸枣树上。王侯家的徭役无休亦无止,我不能回家耕种五谷杂粮。可怜的父母有什么吃的啊?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爷在上,什么时候我才能不再奔忙?

  大鸨扑棱棱地飞动着翅膀,成群栖息在丛生的桑树上。王侯家的徭役从来没有头,我不能回家耕种稻谷高粱。可怜的父母吃什么活着啊?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爷在上,苦命的日子何时恢复正常?

  16.(1)宁溘死以流亡兮;虽体解吾犹未变兮;(2)契阔谈讌,心念旧恩;(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17.

  D(“演示”,通过某种方式把事物的发展过程向人展示。“展示”,清楚地摆出来或明显地表现出来。此处是太空实验,应选“演示”。“遥不可及”,指非常遥远、难以得到的东西。

  “望尘莫及”,望得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却不能追上,比喻远远地落在后面。此处修饰

  “距离”,应该用“遥不可及”。“简洁明了”指用简短的话把事情说清楚,“通俗易懂”是指把深奥的问题讲得大家都容易理解。对应科学“高大上”,应选“通俗易懂”。“精彩纷呈”,出色的地方接连不断地表现出来。“美妙绝伦”,形容非常美好,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的。此处指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多而精彩,应选“精彩纷呈”。故选D。)

  18.B(首先根据前后句式结构一致的原则,排除选项A;比较定语和中心语的搭配,排除CD项。故选B。)

  19.C(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搭配不当,应为“底气、志气、骨气”搭配“昂扬在胸“航天梦、中国梦”搭配“撒播到心里”;二是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中国梦”在后,应中”,为“航天梦、中国梦”。故选C。)

  20.①还增强了作品的意义;②以人入画;③江山就是人民。(每句2分)(第一处,由语境可知,此处是说“这一创意”的效果;由前面的“不仅”可知,此处是递进关系,应使用“还”与之呼应;前面说“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用动宾句,此处应使用“还……了作品的……”的句式,结合后面可知,应是“增强作品的意义”。第二处,结合后面“如果非要称其为‘入画’”可知,前面应提到“入画”;结合前面“人就是画,画就是人”可知,此处应是说“以人入画”。第三处,由前面“这让我们想起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可知,后面的真理应与前面“人就是画,画就是人”相关;再由横线前面“人民就是江山”可知,后面应是说“江山就是人民”。)

  21.

  ①在构成上,本句语序颠倒,“人就是画”首尾词语做了互换,组成了另一个句子“画就是人”,构成了回环的修辞。(2分)②表达形式循环往复,却语意丰赡,精辟警策,揭示了人与画的关系。画是人组成的,人组成了画,人与画完美融合,突显了舞蹈的主题“入画”。强调没有人就没有画,只有人进入画中,画才更有意义,这与“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深刻主题高度契合。(2分)③语句整齐匀称,富于节奏,语音和谐。(1分)

  22.(略)

推荐访问: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 敦煌 独具特色 文化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