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论文(5篇)

时间:2023-05-04 14:35:08 浏览量:

篇一:建筑工程技术论文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3100字_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3100字(一):建筑工程技术及施工现场管理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技术与施工现场管理的现状问题,阐述了地基施工技术、土石土方施工技术、混凝土浇筑与养护技術这些建筑工程关键施工技术,结合完善现场管理组织规划与制度、调整现场管理形式、重点展开全方位的现场管理等施工现场管理优化策略的提出,以期达到解决工程技术与管理问题的效果。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现场管理;

  建筑工程管理是维护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施工阶段,现场管理涉及到的工作内容较多,对整体施工质量的影响较大。同时,建筑工程技术也直接关系着工程质量,因此,优化建筑工程技术及施工现场管理极为必要,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进度、成本与安全性的重点工作,值得着重分析。

  1建筑工程技术与施工现场管理的现状问题分析

  (1)质量问题显著。主要表现为地基基础不均匀、局部地面沉降、混凝土结构存在裂缝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工程地基区域的土质不好(不良土、软弱土)、未对地基实施逐层回填、操作不当或是混凝土结构振捣与养护

  不科学等。这些问题会降低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情况严重时还会引发安全性问题。

  (2)管理措施的系统性不足。主要表现为现场管理规划与制度不完善、管理形式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部分企业虽然在当前的施工现场中展开了管理工作,但是其制度依旧需要调整完善,且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导致施工现场管理难以达到理想水平。

  (3)现场管理的全面性较差。部分企业当前的施工现场管理更侧重于质量与成本管理,对于进度管理、安全文明施工现场的建设相对忽视,管理的全面性不高。

  (4)与施工人员的沟通程度不足。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落实需要施工人员的配合,但是,由于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沟通不通畅,导致施工管理流于形式,未得到切实落实。

  2建筑工程关键施工技术的分析

  2.1地基施工技术

  为了避免地基沉降问题的发生,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操作: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利用真空预压施工技术,结合塑料排水板、砂垫层、砂井等的应用,完成地基加固处理,提升建筑工程地基的承载水平;使用换填技术,促使建筑工程地基的稳定性增强。

  2.2土方施工技术

  在土方开挖前,需要完成测量定位、抄平放线、设置好控制点的操作;依托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的原则落实土方开挖,严禁出现超挖情况;在实施浅基坑开挖时,应保证基坑边缘推置土方和建筑材料与基坑上部边缘之间的距离不低于2m、堆置高度不高于1.5m;在实施深基坑开挖(超过5m,含5m)时,可以使用的方案包括放坡挖土(最经济)、中心岛式挖土、盆式挖土和逆作法挖土等;在进行土方回填时,要严格控制土料质量要求与含水量。

  2.3混凝土浇筑与养护技术

  在浇筑前,清理模板内的垃圾、泥土以及钢筋上的油污等杂物,并检查钢筋的水泥砂浆垫块、塑料垫块是否垫好;应当尽可能避免在恶劣气候条件下展开混凝土浇筑,若是此时混凝土已经展开浇筑,需要立即停工并对已完成浇筑的混凝土落实保温;使用分层浇筑与振捣的方式完成混凝土施工,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c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隙。

  完成混凝土浇筑后需立即展开养护操作,要在12h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次数应保持混凝土有足够的湿润状态,养护时长至少7d。

  3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探究

  3.1完善现场管理组织规划与制度

  3.1.1施工现场管理组织规划的完善

  管理组织规划的科学设置是保证是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科学展开的前提,在此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包括:切实明确、分析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包括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环境与气候条件等,以此完成施工方案的合理设定,实现施工管理工作的提前规划;结合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主动引入精细化管理思想,设定施工管理组织方案,并实施内容细化。

  3.1.2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的完善

  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中,管理制度发挥出了指导性作用,确保管理工作“有章可依”。在完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中,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制定与落实“三检制”,重点保证施工质量;将管理目标细化,并落实至个人(责任制),配合奖惩制度,避免责任推诿问题的发生,消除管理死角,推动现场管理的升级。

  3.2调整现场管理形式

  结合上文的分析能够了解到,在当前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管理手段有待进一步优化。笔者认为,应当积极引入信息化手段,以此达到推动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升级的效果。此时,需要展开的工作主要有: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施工现场管理体系,为管理工作提供充足的信息数据支持,实现信息共享,保证管理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施工设备管理,防止发生设备丢失的问

  题;构建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依托二维码、条形码扫描完成物资的出入库管理,提升施工现场管理的工作效率效果;重点发挥出BIM软件的作用,实现建筑工程的全过程管理,降低相应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量。

  3.3重点展开全方位的现场管理

  3.3.1施工质量管理

  提前完成施工质量管理要求、目标、内容的设定,并设置、落实高度可行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与控制措施;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教育,定期与不定期落实质量检查;在分项目施工、隐蔽工程与关键施工项目完成后展开质检,一旦发现质检未达标项目立即展开返工;对入场材料与设备展开数量清点与性能质检,严禁质量未达标物资入场;物资使用前实施质检,不得使用失效、性能降低的材料施工,不得使用故障设备施工;前一道施工项目未质检与验收签字时,不得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3.3.2施工工期管理

  提前完成合理施工进度计划制定,以此为指导展开施工工期的管理;细化进度计划内容,设置季度施工计划、月度施工计划以及施工周计划,每周展开一次施工情况报告与总结会议,保证计划内容切实落实;提前协调雨季、农忙季节、节假日等时期的施工进度,使用提前考量、适当延长施工时长、协调工序等方法

  保证建筑工程项目如期完工;一旦发现施工周计划未按时完成的现象,应当立即分析原因,并落实针对性处理与加快施工,避免工期进一步延长。

  3.3.3施工安全管理

  提前设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安排专人实施现场安全管理;细化安全管理责任,引入责任制;加大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相关教育,加强安全施工的宣传力度,促使施工人员形成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检查施工人员入场时安全防护物资的佩戴情况,依托定期与不定期检查规范相关人员的施工行为,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组织日常性检查、专业性检查、节假日前后检查、季节性检查等,及时发现、消除施工现场危险因素,组织施工人员第一时间落实安全问题的整改,保证施工安全。

  3.3.4现场文明管理

  加强文明施工教育与宣传力度,促使施工人员明确文明施工的相关规定;对施工现场的生活区、生产区、办公区等展开全面性检查,保证文明施工现场建设制度的有效落实;加大对现场临时用水用电的管理力度,对相应管线设置明显标识。

  4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与施工现场管理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重点分析与优化。在依照规则落实建筑工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现场管理组织规

  划与制度、调整现场管理形式、重点展开全方位的现场管理、积极与施工队伍沟通交流,推动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工作升级。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浅谈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需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

  摘要:本文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简述了之后浇带法的施工技术,墙面防潮层施工技术及地面防潮层施工技术,并分析了混凝土开裂的原因。

  关键词:后浇带;防潮层;混凝土裂缝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A【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4.061应用后浇带法的施工技巧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保障浇注之后浇在之后浇抱顶部的砼的品质,以防止浆液泄漏或混凝土松散。注入后,后浇带的两侧应通过带有钢支撑的丝网分开,并且两侧的横截面形状应由结构设计者确定。施工单位必须任命专职人员在注射后保持后浇带清洁,并防止后浇帶的钢箭腐蚀或注射后钢杆弯曲或踩踏。注射后,在关闭后浇带前,必须在注射后清洁后浇带上的异物,并清除钢筋上的铁锈。浇筑后的混凝土浇筑时,应将环境温度调整为低于两侧浇筑混凝土时的环境温度,并应由专门负责人负责,混凝土浇筑后要注意维护工作。

  1.1墙体砌筑砖。

  砖砌体砌筑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砌体的砖必须错开。砌体砖由使用砂浆作为填充剂的砖块和结合材料形成的砖墙组成。为了使它们一起工作,它们必须交错并重叠。(2)您需要调整水平灰缝的厚度。根据规格,灰缝的尺寸为10mm,最大为12mm以下,最小为8mm以上。(3)墙壁之间的连接必须牢固。从理论上讲,应该将两个墙连接在一起,并且必须同时严格遵守规定,才能使墙紧密连接。砖墙的质量对于整个房屋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如果样品不符合要求,则砖在受到外力和振动(例如地震)的作用后,壁之间会产生裂纹。

  1.2构造柱与圈梁的施工。

  (1)对于结构柱,必须首先绑紧钢棒,清洁柱根的碎灰和其他杂物,然后用水冲洗,然后再支撑结构柱两侧的模板。必须使用支撑方法或螺栓绑扎方法将模板拧紧并使其刚性。(2)对于圈梁,可以先绑扎钢筋,然后绑扎模板,或者先绑扎模板,再绑扎钢箭。侧面泡沫承受载荷,系紧钢筋后,泡沫的上部被卡住以确保泡沫的横截面尺寸,同时防止模具膨胀和灌浆泄漏。(3)检查环形梁的横截面尺寸,主加强筋的直径和箍筋的间距,钢筋的重叠长度是否不足,垫片是否填充得当,并检查地板是否合规。(4)浇灌混凝土,需要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以防止泄漏。因为零件很小,所以振动应该适当。(5)现场维护,根据水泥的类型和气候条件,混凝土的固化需要不同的固化时间。

  2墙体防潮层的施工技术

  2.1外墙施工。①用电击钻在要加工的防潮层上层的垂直部分上每两块砖钻一个深度为240mm,直径为12mm的孔,并均匀分布在建筑物外墙的水平位置。②清除坑中的杂质,然后倒入清水润湿。③掺入2%防水剂及水灰比为1:1.5的浆液使用挤压泵,继续填充孔,直到压力满为止。在孔中保持恒定压力(0.3MPa)后,重新填充下一个孔。④在压浆孔下部外壁的外壁的水平砖缝处,用活动刀具沿砖缝切一个深度为30mm,宽度为5mm的水平缝。⑤在深度约20mm的凹槽中埋入一条自制的半圆形钢凹槽(r=8mm),以形成注浆通道,并施加砂浆保护层。通道的头部和末端预先装有带有橡胶管的铁管,用于注浆和通风。为了保证灌浆的质量,现场测试后将灌浆分为几段,每段为3m,并检查管槽的平整度。⑥水泥砂浆垫块达到一定硬度之后,先工业用水浸湿灌浆通道,而后用灌浆水泵将灌浆建筑材料增添外墙的通道中,并在端通道溢满灌浆时封闭孔。持续挤压直至不被挤压,将压力保持在0.3MPa左右,然后密封注浆孔。⑦灌浆完成后的一天,将预填充的管道从外壁各部分的灌浆孔中取出,用水泥砂浆密封并抹平。

  2.2内墙结构。墙体施工的步骤与墙体施工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成孔深度为120mm。去除壁的局部中空部分和倒下部分,并施加1:3水泥砂浆,然后执行两个过程:根据上述过程,对砂浆进行压力注入和对单一灌浆防水材料进行压力注入。

  3地面防潮层的施工技术

  预防地面返潮的施工工序:(1)防止地面返潮。除了严格遵守图纸,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也很重要。(2)注意平整土的施工质量。这是抵御地面湿气的第一道

  防线。防潮纸的填充物应填充有粘土(黄色)土壤,如果可能,可以使用3:7或2:8的灰土。填土应分层夯实,每层应厚20厘米。根据回填土壤质量的要求,防潮区域的填充不应增加下层土壤的水分含量。

  架空地面施工应注意以下几点:(1)架空板下面的基础土壤仍然需要压实,以最大程度减少水分渗透到平板下面的空间。(2)将架空板放在地墙上。水泥砂浆用于砌筑,其上表面必须覆盖一层防水砂浆,严格控制施工过程,并在施工后进行质量检查。

  4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造成施工项目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材料问题。

  最为常见的建筑材料难题是因为粉煤灰过期而是产生的裂痕及因为抉择不当而是引发的类别或者粗细骨料,而且混合比不符合标准。另外,集料及水泥中富含一些化学物质,掺合料的选择不当,酸基物质会相互反应,钢筋的结构性能受到限制可能会发生混凝土开裂。

  4.2设计问题。

  建筑项目的施工设计存在问题,例如不正确的地质报告,不正确的钻探和勘测数据,施工图中的设计方法问题等。这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例如,最初认为住宅建筑物的客厅地板上的垂直裂缝是由温度引起的收缩裂缝,但是其实是应由地下车库的外墙下沉引发的应力裂痕。

  4.3混凝土材料的配制问题。

  从实用的角度看,混凝土施工开裂主要是由于不正确地调节组合物的混合比引起的,标准的水灰比为0.24至0.38,最小值应保持在0.6以下。然而,由于水泥的水化热,太多的水留在混凝土材料中,形成气泡,这大大降低了混凝土的承载能力。从力学角度来看,混凝土材料中的气泡和气孔会由于负载下的过度集中而导致开裂。

  4.4环境问题。

  混凝土材料通常具有热膨胀和收缩的特性,而且当建筑设计坏境的水温变化时,砌体框架结构引起水温变形,而且建筑设计框架结构按照水温变形产生恒定的水温应力。当这些应力少于砌体本身的抗裂密度时,才不会发生裂纹。通常,裂纹宽度总是随温度而变化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钢筋结构的表面在被腐蚀或火灾损坏时会被腐蚀。这些物理和化学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

  结束语:当前,在中国建筑工程发展过程中,建筑工程技术的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优化建筑技术管理,有必要提高建筑技术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以更好地确保工程质量,促进中国建筑业的发展。

篇二:建筑工程技术论文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

  专

  业:

  建筑工程技术

  摘要

  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

  本文从设计、材料、配合比、施工现场养护等方面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针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混凝土材料选择、配合比优化、以及施工现场的养护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裂缝发展的措施。

  依据相关文献,并总结了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表面处理法、填充法、灌浆法、结构补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仿生自愈合法等。

  关键词:混凝土;

  裂缝;

  成因;控制;

  目录

  摘要

  ·······························

  I

  第1章

  概述

  ···························

  1.1课题的提出

  ................................................11.2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1.3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2第2章

  裂缝的成因

  ························

  2.1设计原因

  ..................................................32.2材料原因

  ..................................................42.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42.4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42.5使用原因(外界因素)

  .........................................5第3章

  裂缝的控制措施

  ······················

  3.1设计方面

  ..................................................63.1.1设计中的‘抗’与‘放’

  ...............................63.1.2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应力集中.....................63.1.3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63.1.4设计上要注意容易开裂部位

  .............................63.1.5重视构造钢筋

  .........................................3.2材料选择

  ..................................................3.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4施工方面

  ..................................................3.4.1模板的安装及拆除

  .....................................3.4.2混凝土的制备

  .........................................3.4.3混凝土的运输

  .........................................3.4.4混凝土的浇筑

  ........................................13.4.5混凝土的养护

  ........................................113.5管理方面

  .................................................123.6环境方面

  .................................................12第4章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

  134.1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134.1.1.表面处理法

  ..........................................134.1.2填充法

  ..............................................134.1.3灌浆法

  ..............................................134.1.4.结构补强法

  ..........................................134.1.5混凝土置换法

  ........................................134.1.6电化学防护法

  ........................................144.1.7仿生自愈合法

  ........................................14第5章

  结论

  ··························

  155.1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155.2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155.3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16致谢

  ······························

  1参考文献

  ····························

  1第1章

  概述

  1.1课题的提出

  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裂缝,是一个带着有普通性被工程界很为关注的问题。有些裂缝的继续扩展可能危及结构安全,因为结构的最终破坏往往是从裂缝开始的,成为结构的破坏的先兆,这主要是指荷载产生的裂缝;有些裂缝的出现造成工程渗漏,影响正常使用,是钢筋锈蚀,保护层剥落,降低混凝土强度,严重损害工程耐久性,缩短工程使用寿命,这主要是指变形产生的裂缝;还有耦合作用下的裂缝和碱骨料反应膨胀应力引起的裂缝及冻融引起的裂缝。同时较大的结构裂缝,也为人的观瞻难以接受,造成恐惧心理压力,影响建筑美观,为装修造成困难。由于产生裂缝的微观与宏观机理的复杂性、动态变化性,它也是困扰工程技术人员一个技术难题。

  1.2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混凝土裂缝成因分别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研究:

  1.设计原因

  2.材料原因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4.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5.使用原因

  针对混凝土裂缝成因的分析以下几方面采取控制措施:

  1.设计方面

  2.材料选择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施工方面

  5.管理方面

  6.环境方面

  1.3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与调研方案

  资料、数据整理,统计分析

  运用相关理论与技术进行分析

  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在工程中应用并

  与相关实体工程结合,进行分析研究

  分析混凝土产生裂

  缝具体原因

  措施

  成果总结,编制报告

  图1.1技术研究路线

  验证

  第2章

  裂缝的成因

  裂缝产生的形式和种类很多,有设计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施工过程的各种因素组合产生的,要根本解决混凝土中裂缝问题,还是需要从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人手。正确判断和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最有效的途径。裂缝原因是设计、施工、材料、环境及管理等相互影响的综合性问题,解决裂缝控制问题应当采取综合方法。由六项主要因素组成的控制链见图2.1。

  结构

  材料

  施工

  工程结构裂缝控制链

  地基

  环境

  裂缝处理

  图2.1工程结构裂缝控制链

  2.1设计原因

  1.设计结构中的断面突变而产生的应力集中所产生的构件裂缝。

  2.设计中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造成构件的裂缝(偏心、应力过大等)。

  3.设计中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等引起构件裂缝(如墙板、楼板)。

  4.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

  5.设计中采用的混凝土等级过高,造成用灰量过大,对收缩不利。

  6.菏载收缩,使用环境温度变化,管线配置不当,保护层厚度不足,抗温度收缩配筋不足。

  2.2材料原因

  1.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取不恰当的间断级配,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诱导裂缝的产生。

  2.骨料粒径越细、针片含量越大,混凝土单方用灰量、用水量增多,收缩量增大。

  3.混凝土外加剂、掺和料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当,严重增加混凝土收缩。

  4.水泥品种原因,矿渣硅酸盐水泥收缩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收缩大、粉煤灰及矾土水泥收缩值较小、快硬水泥收缩大。

  5.水泥等级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原因:水泥等级越高、细度越细、早强越高对混凝土开裂影响很大。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脆性越大、越易开裂。

  2.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1.设计中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

  2.配合比中水灰比(水胶比)过大。

  3.单方水泥用量越大、用水量越高,表现为水泥浆体积越大、坍落度越大,收缩越大。

  4.配合比设计中砂率、水灰比选择不当造成混凝土和易性偏差,导致混凝土离淅、泌水、保水性不良,增加收缩值。

  5.配合比设计中混凝土膨胀剂掺量选择不当。

  2.4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1.现场浇捣混凝土时,振捣或插入不当,漏振、过振或振捣棒抽撤过快,均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诱导裂缝的产生。

  2.拌和不均匀(特别是掺用掺合料的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或过长,拌和后到浇筑时间间隔过长,易产生裂缝。

  3.连续浇筑时间过长,接茬处理不当,易产生裂缝。

  4.高空浇注混凝土,风速过大、烈日暴晒,混凝土收缩值大。

  5.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缺少两次抹面,易产生表面收缩裂缝。

  6.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对水化计算不准、现场混凝土降温及保温工作不到位,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或内外温差过大,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

  7.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混凝土早期脱水,引起收缩裂缝。

  8.现场模板拆除不当,引起拆模裂缝或拆模过早。

  9.现场预应力张拉不当(超张、偏心),引起混凝土张拉裂缝。

  这些因素都会造成砼较大的收缩,产生龟裂裂缝或疏松裂缝,致使砼微观裂缝迅速扩展,形成宏观裂缝。养护是使砼正常硬化的重要手段。养护条件对裂缝的出现有着关键的影响。在标准养护条件下,砼硬化正常,不会开裂,但只适用于试块或是工厂的预制件生产,现场施工中不可能拥有这种条件。但是必须注意到,现场砼养护越接近标准条件,砼开裂可能性就越小。

  2.5使用原因(外界因素)

  1.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沉降裂缝。

  2.野蛮装修,随意拆除承重墙或凿洞等,引起裂缝。

  3.周围环境影响,酸、碱、盐等对构筑物的侵蚀,引起裂缝。

  4.意外事件,火灾、轻度地震等引起构筑物的裂缝。

  5.使用中短期或长期超载。

  6.结构构件各区域温度、湿度差异过大。

  第3章

  裂缝的控制措施

  3.1设计方面

  3.1.1设计中的‘抗’与‘放’

  在建筑设计中应处理好构件中‘抗’与‘放’的关系。所谓‘抗’就是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为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有力措施,而所谓‘放’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的措施。

  设计人员应灵活地运用‘抗一放’结合、或以‘抗’为主、或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来选择结构方案和使用的材料。

  3.1.2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应力集中

  如因结构或造型方面原因等而不得以时,应充分考虑采用加强措施。

  3.1.3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在常见的混凝土裂缝中,有相当部分都是由于混凝土收缩而造成的。要解决由于收缩而产生的裂缝,可在混凝土中掺用膨胀剂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实践证明,效果是很好的。

  3.1.4设计上要注意容易开裂部位

  根据调查,各类结构的易裂部位如下:

  1.框架机构和剪力墙结构房屋中的现浇混凝土楼板易裂部位

  (1)房屋平面体形有较大凹凸时,在凹凸交接处的楼板;

  (2)两端阳角处及山墙处的楼板;

  (3)房屋南面外墙设大面积玻璃窗时,与南向外墙相邻的楼板;

  (4)房屋顶层的屋面层

  (5)与周梁、柱、墙等构件整浇且受约束较强的楼板;

  (6)楼板中有预埋管线时,洞的四角处;

  (7)楼板开距形洞时,洞的四角处;

  (8)设有后浇带的楼板,沿后浇带两侧部位。

  2.框架结构房屋中的框架梁在以下部位易出现裂缝

  (1)顶层纵向和横向框架梁的截面上部区域;

  (2)长度较长的端部或中部纵向框架梁;

  (3)横向框架梁截面中部。

  3.剪力墙结构房屋中在以往部位易出现裂缝

  (1)端山墙;

  (2)开间内纵墙;

  (3)顶层和底层墙体;

  (4)长度较大(>10m)的墙。

  4.当冬季停工春季再继续施工时,地下室在以下部位易出现裂缝

  (1)地下室顶板;

  (2)地下室的窗上墙和窗下墙。

  对以上易出现裂缝的部位,目前在设计中通常采用了“放”、“抗”或“抗放结合”的控制裂缝措施,工程经验表明在于材料、施工等部位密切配合的情况下,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3.1.5重视构造钢筋

  在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重视对于构造钢筋的配置,特别是于楼面、墙板等薄壁构件更应注意构造钢筋的直径和数量的选择。

  3.2材料选择

  1.根据结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尽量避免采用早强高的水泥。

  2.选用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含泥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3.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掺合料和外加剂目标已作为混凝土的第五、六大组份,可以明显地起到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降低混凝土成本的作用。

  4.正确掌握好混凝土补偿收缩技术的运用方法。对膨胀剂应充发考虑到不同品种、不同掺量所起到的不同膨胀效果。应通过大量的试验确定膨胀剂的最佳掺量。

  3.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混凝土配合比除应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根据要求的强度等级、抗渗等级、耐久性及工作性等进行配合比设计外,其配制的混凝土还应符合4.3.2-4.3.10的规定。

  2.干缩率。混凝土90d的干缩率易小于0.06%。

  3.坍落度。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条件下,尽量采用较小的混凝土坍落度;基础、梁、楼板、屋面用的混凝土坍落度易小于120mm,柱、墙用的混凝土坍落度宜小于150mm;混凝土采用泵送时,高层建筑用的混凝土坍落度

  根据泵送高度宜控制在180mm左右,多层及高层建筑底部的混凝土坍落度宜控制在150mm。

  4.用水量。不宜大于170kgm3。

  凝土不宜大于550千克每立方米。

  6.水胶比。应采用适当较小的水胶比。混凝土水胶比不已大于0.60。

  7.砂率。在满足工作性要求的前提下,应采用较小的砂率。

  8.宜采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

  9.配合比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依据施工现场的浇捣工艺、操作水平、构件截面等情况,合理选择好混凝土的设计坍落度,针对现场的砂、石原材料质量情况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协助现场搞好构件的养护工作。

  3.4施工方面

  3.4.1模板的安装及拆除

  1.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程序、施工工具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自重、侧压力、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荷载,以及上层机构施工时产生的荷载。

  2.安装的模板须构造紧密、不漏浆、不渗水,不影响混凝土均匀性及强度发展,并能保证构件形状正确规整。

  3.安装模板时,为确保保护层厚度,应准确配置混凝土垫块和钢筋定位器等。

  4.模板的支撑立柱应置于坚实的地面上,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间距适度,防止支撑沉陷,引起模板变形。上下层模板的支撑

  立柱应对准。

  5.模板及其支架的拆除顺序及相应的施工安全措施在制定施工技术方案时应考虑周全。拆除模板时,不应对楼层形成冲击荷载。拆除模板及支架应随拆随清运,不得对楼层形成局部过大的施工荷载。模板及其支架拆除时混凝土结构可能尚未形成设计要求的受力体系,必要时应加设临时支撑。

  6.底模及其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无设计要求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表3.1的规定。

  7.后浇带模板的支架及拆除易被忽视,由此常造成结构缺陷,应予以特别注意,须严格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8.已拆除模板及其支架的结构,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方可承受全部使用荷载;当施工荷载所产生的效应比使用荷载的效应更为不利时,必须经过核算并加设临时支撑。

  表3.1底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

  构件类型

  板

  构件跨度m≤2>2,≤8>8≤8>8—

  达到设计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50≥75≥100≥75≥100≥100梁、拱、壳

  悬臂构件

  3.4.2混凝土的制备

  1.应优先采用预拌混凝土,其质量应符合《预拌混凝土》GBT14902的规定进行外,对品质、种类相同的混凝土,原则上要在同一预拌混凝土厂订货。如在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预拌混凝土厂订货时,应保证各预拌混凝土厂所用主要材料及配合比相同,制备工艺条件基本相同。

  2.施工者要事先制定好关于混凝土制备的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

  3.4.3混凝土的运输

  1.运输混凝土时,应能保持混凝土拌和物的均匀性,不应产生分层离析现象,运送容器应不漏浆,内壁关滑平整,具有防晒、防风、防雨雪、防寒设施,并宜快速运输。运送频率,应保证混凝土施工的连续性。

  2.运输车在装料前应将车内残余混凝土及积水排尽。当需在卸料前补掺外加剂调整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时,外加剂掺入后运输车应进行快速搅拌,搅拌时间应由实验确定。

  3.运至浇捣地点混凝土的坍落应符合要求,当有离析时,应进行二次搅拌,搅拌时间应由实验确定。严禁向运输到浇筑地点的混凝土中任意加水。

  4.由搅拌、运输到浇筑入模当气温不高于25℃时,持续时间不宜大于90min,当气温高于25℃时,持续时间不宜大于60min。当混凝土中掺加外加剂或采用快硬水泥时,持续时间应由实验确定。

  3.4.4混凝土的浇筑

  1.

  为了获得匀质密实的混凝土,浇筑时要考虑结构的浇筑区域、构件类别、钢筋配置状况以及混凝土拌和物的品质,选用适当机具与浇筑方法。

  2.

  浇筑之前要检查模板及其支架、钢筋及保护层厚度、预埋件等的部位、尺寸,确认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浇筑。同时,还应检查对浇筑混凝土有无障碍,必要时予以修正。

  3.

  制定施工方案时应考虑工程情况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各环节的施工能力应与混凝土的一次浇筑量相适应,必要时混凝土的连续浇筑。

  4.

  对现场浇筑的混凝土要进行监控,运抵现场的混凝土坍落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可采取经实验确认的可靠方法调整坍落度,严禁随意加水。在降雨雪时不宜在露天浇筑混凝土。

  5.

  浇筑墙、柱等较高构件时,一次浇筑高度以混凝土不离析为准,一般每层不超过500m,捣平后再浇筑上层,浇筑时要注意振捣到位时混凝土充满端头角落。

  6.

  当楼板、梁、墙、柱一起浇筑时,先浇筑墙、柱,待混凝土沉实后,再浇筑梁和楼板。当楼板与梁一起浇筑时,先浇筑梁,再浇筑楼板。

  7.

  浇筑时要防止钢筋、模板、定位筋等的移动和变形。

  8.

  浇筑的混凝土要充填到钢筋、埋设物周围及模板内各角落,要振捣密实,不得漏振,也不得过振,更不得用振捣器拖赶混凝土。

  9.

  分层浇筑混凝土时,要注意使上下层混凝土一体化。应在下一层混凝土出凝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须将振捣器插入下一层混凝土5cm左右以便形成整体。

  10.

  由于混凝土的泌水、骨料下沉,移产生塑性收缩裂缝,此时应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压实抹光;在浇筑混凝土时,如遇高温、太阳暴晒、大风天气,浇筑后应立即用塑料膜覆盖,避免发生混凝土表面硬结。

  11.

  对大体积混凝土,应控制浇筑后的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及其与表面的温差、混凝土表面与环境的温差,内部最高温度一般不高于70℃,内外温差不超过25℃,混凝土表面与环境差不超过15℃。

  12.

  滑模施工时应保持模板平整光洁,并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与滑模速率匹配,防止滑模时产生拉裂、塌陷。

  13.

  板类混凝土面层浇筑完毕后,应在初凝前进行二次抹压。

  14.

  应按设计要求合理设置后浇带,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当无设计要求时,后浇带易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8周后再行浇筑,且应加强该处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15.

  施工缝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接茬处剔凿干净,浇水湿润,并在接茬处铺水泥砂浆或涂混凝土界面剂,保证施工缝结合良好。

  3.4.5混凝土的养护

  1.

  养护是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的重要措施,必须充分重视,并制定养护方案,派专人养护工作。

  2.

  混凝土浇注完毕,在混凝土凝结后即须进行妥善的保温、保湿养护,尽量避免急剧变化、振动以及外力的扰动。

  3.

  浇筑后采用覆盖、晒水、喷雾或用薄膜保湿等养护措施;保温、保湿养护时间,对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4.

  底版和楼板等平面结构构件,混凝土浇筑收浆和抹压后,用塑料薄膜覆盖,防止表面水份蒸发,混凝土硬化至可上人时,可揭去塑料薄膜,铺上麻袋或草帘,用水浇透,有条件时尽量蓄水养护。

  5.

  截面较大的柱子,宜用湿麻袋围裹喷水养护,或用塑料膜围裹自生养护,也可涂刷养护液。

  6.

  墙体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1-3d)后,必须时应及

  时松动两侧模板,离缝约3-5mm,在墙体顶部架设淋水管,喷淋养护。拆除模板后,应在墙两侧挂麻袋或草帘等覆盖物,避免阳光直照墙面,连续喷水养护时间符合5.6.3条规定;地下室外墙宜尽早回填土。

  7.

  冬期施工不能向裸露部位的混凝土直接浇水养护,应用塑料薄膜和保温材料进行保温、保湿养护。保温材料的厚度应经热工计算确定。

  8.

  当混凝土外加剂对养护有特殊要求时,应严格按其要求进行养护。

  3.5管理方面

  应当确定科学的控制裂缝标准,合理的选择施工进度,避免在混凝土施工中过分抢修工期,监督混凝土施工中制定的各项技术措施,必须严格执行。不应当预先指定设计及施工方法,设计图纸上不应指定施工单位采用尚不成熟的外加剂。施工过程中及验收后发现有少量的裂缝,应当采取化学灌浆方法和封闭方法加以处理,轻微的收缩裂缝不应作为“事故”处理,不应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结构物的正常耐久使用,完全满足设计要求。除非承载力严重不足,不要轻易打掉重建,耗费巨资补强加固。注意到同一设计单位设计,同一材料供应单位,同一施工单位施工,在相同环境中,裂缝程度却完全不同,这是常遇到的现象,其要害是“非均质性”,裂缝控制的作用效应及抗力都是高度离散性和随机性的问题。

  3.6环境方面

  注意施工的季节,环境的温湿度及气象变化对混凝土变形性能的影响,严格控制现场坍落度、防风、及时和气象站保持紧密联系,应当尽可

  能在较低的温度环境中开始浇灌混凝土,中间特别注意急剧降温、急剧干燥对混凝土的不利影响。注意暴雨中不能浇灌混凝土。

  第4章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4.1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4.1.1.表面处理法

  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4.1.2填充法

  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

  4.1.3灌浆法

  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利用压送设备(压力0.2~0.4Mpa)将补缝浆液注入砼裂隙,达到闭塞的目的,该方法属传统方法,效果很好。也可利用弹性补缝器将注缝胶注入裂缝,不用电力,十分方便效果也很理想。

  4.1.4.结构补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

  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理效果的检查包括修补材料试验;钻心取样试验;压水试验;压气试验等。

  4.1.5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4.1.6电化学防护法

  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钝化钢筋,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防护方法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适用钢筋、混凝土的长期防腐,既可用于已裂结构也可用于新建结构。

  4.1.7仿生自愈合法

  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种新的裂缝处理方法,它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创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物质,而使创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的传统组分中加入某些特殊组分(如含粘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可使裂缝重新愈合[4]。

  第5章

  结论

  5.1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设计方面存在断面突变、施加预应力不当、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混凝土等级过高、菏载收缩的原因。

  材料选择方面存在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骨料粒径太细、混凝土外加剂和掺和料选择不当、水泥品种原因、水泥等级及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原因。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存在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水灰比过大、水泥用量越大和用水量越高、砂率和水灰比选择不当、混凝土膨胀剂掺量选择不当。

  施工及现场养护方面主要有混凝土振捣或插入不当、拌和不均匀、连续浇筑时间过长、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现场模板拆除和预应力张拉不当等原因。

  5.2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主要有:

  设计方面从设计中的抗与放相结合,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应力集中、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重视构造钢筋等控制措施。

  材料选择从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和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等控制措施。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从干缩率、坍落度、用水量、水泥用量、水胶比、砂率的配制,采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等控制措施。

  施工方面从模板的安装及拆除,混凝土的制备、运输、浇筑和养护等进行控制。

  管理方面应当确定科学的控制裂缝标准,合理的选择施工进度。并且在环境方面应注意施工的季节,环境的温湿度,严格控制现场坍落度、防风、及时和气象站保持紧密联系。

  5.3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混凝土裂缝处理的方法主要有:表面处理法、填充法、灌浆法、结构补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仿生自愈合法。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致谢

  感谢徐老师的指导,使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感谢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学院曾经为我授过课的老师,感谢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学院工程造价班的全

  体老师,是他们的言传身教,才使我日有所长,学有所成;感谢我的朋友和同学,两年来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徐荣年,徐欣磊.工程结构裂缝控制——“王铁梦法”应用事例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何星华,高小旺.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韩素芳,耿维恕.钢筋混泥土结构裂缝控制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4]过镇海,时旭东.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5]曲德仁.混凝土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3.[6]鞠丽艳.混凝土裂缝抑制措施的研究进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

  [7]郭仕万,肖欣,赵和平.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1.[8]鞠丽艳,张雄.混凝土裂缝防治的两种新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

篇三:建筑工程技术论文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3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日益增多。现代的建筑在高度上越来越高,而地基深度却越来越深,对地下水的处理要求也比以往传统建筑的要求高出许多。众所周知,一旦地下水位高于地基深度时,极易出现建筑工程基坑坍塌、沉降的现象,最为严重的是,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项目建设人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地下水处理的重要性并制定出有效的处理方式。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处理方法进行了深度的分析。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地下水处理措施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追求更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和质量成为追求。现阶段,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日益重要。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经常遇到深基坑的情况,而深基坑常常会带来地下水渗漏的情况。所以,基坑地下水的处理采取的方法和施工技术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基坑的施工安全和整个工程建设的工期和工程质量,必须给予重视。

  1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的来源和危害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建筑工程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的地

  下水主要有2个来源:第一、地下水渗透。工程设计人员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进行设计,并为了让基础有足够的承载力,设计时一般采取开挖更深度的基坑来提高其承载力,而基坑的深度和地下水的水量和渗漏速度通常成正比例关系,地下水的渗漏量事渗漏速度与安全性密切相关,如果降水不及时或措施不妥当,通常造成基坑涌水、涌泥、涌沙渗漏,甚至引起基坑崩塌。第二、积累水量。基坑施工过程中,上层地表的渗水或雨水会不断的积累到基坑,积少成多,如果排水不及时,积水会浸泡基坑,使土体变软,严重的会导致基坑塌陷。

  2基坑施工中对地下水的处理方法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针对地下水的问题,人工降水法应用最广泛。在基坑开挖之前,用真空(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或管井深入含水层内,用不断抽水的方法使地下水位下降至坑底以下;同时,使土体产生固结,以方便土方开挖。以下分别介绍降水法中的轻型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降水方法。2.1降水法(1)真空(轻型)井点降水法。此法是在基坑的四周或一边埋设井点管深入到含水层内,井点管的上端安装输送弯管和集水管,最后水管与真空泵和离心水泵连接,启动抽水设备后,地下水通过一系列环节最后从排水管排出,使地下水降至基坑底下。这种方法特点是:机具简单、使用灵活、拆装方便、降水效果好、可防止流沙现象发生、提高基坑边

  坡稳定、费用较低等。适用于渗透系数为0.1—20.0m/d的土以及土层中含有大量的细砂和粉砂的土或明沟排水易引起流沙、坍方等情况使用。(2)喷射井点降水法。此法是在井点内部装设特制的喷射器,用高压水泵或空气压缩机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将地下水经井点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抽出地下水并排走。本法设备较简单、排水深度可达6—20米,基坑土方开挖量少,施工快,费用低等。适用于渗透系数为0.1—20.0m/d的填土、粉土、黏性土、砂土中使用。(3)管井井点降水法。此法的降水设备由滤水井管、吸水管和抽水机械等组成,用吸水机通过吸水管将水吸出排走。此法使用设备较为简单,排水量大,降水较深,水泵设在地面,易于维护。此法适用于渗透水量大,地下水丰富的土层、砂层或用明沟排水法易导致土粒大量流失,引起边坡塌方及真空井点降水法难以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使用。但管井属于重力排水范畴,吸程高度受到一定限制,要求渗透系数较大(1.0—200.0m/d)。2.2截水法此法是针对基坑外的地下水而采取的措施。通常通过截水帷幕来切断基坑外的地下水流入基坑内部。截水帷幕通常用注浆、旋喷法、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挡土墙等施工方法在基坑四周构建一层截水帷幕,截水帷幕的厚度和长度要根据基坑壁的土质、渗水量、基坑的深度和基坑等级等因素决定,有时需要辅助施工防护桩或防护墙,让截水帷幕具有足够的支撑力。截水帷幕的渗透系数宜小于1.×10—6cm/s。截水帷幕分为落底式竖向截水帷幕和悬挂式竖向截水帷幕。当采用前一种方法时,应插入不透水层。当地下含水层渗透性较强、厚度较大时,可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坑内井点降水相结合或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水平封底相结合的方案。2.3明沟排水法此法最简单,适用于浅基坑施工中地下水位较浅的情况,特点是解决较小的渗水和雨水累积基坑中的排水方法。使用此种方法排水时,注意排水沟要挖在基坑的外围,沿着基坑四周挖排水沟,并根据现场的情况设置排水沟的宽度和深度。使用这种方法在排水过程中,往往操作人员粗心大意,没有及时排水,或者没有注意将排出的水及时排走而发生回灌现象,导致基坑内的水越排越多的情况,造成基坑的浸泡,严重时引起基坑边坡土体塌方。所以,在排降水的工作中要认真、细致,要注意观察排水情况和基坑土体浸泡、沉降、滑移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3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的地下水处理注意事项

  在反复实践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基坑排降水施工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选择科学合理的排降水技术方案。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排降水方法。具体来说,根据三种情况来制定排降水的施工方案。a.基坑地质情况及周边环境、支护结构的选型;b.在软土地区开挖深度浅时,可边开挖边用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集水明排;当基坑深度超

  过3米,一般就要用井点降水。当因降水而危及周边环境安全时,宜采用截水或回灌方法;c.当基坑底为隔水层且层底作用有承压水时,应进行坑底突涌验算。必要时可采取水平封底隔渗或钻孔减压措施,保证坑底土层稳定;避免突涌的发生。②要持续进行排降水。从基础开挖一直到基坑土回填完成都要进行排降水,而且在排降水过程中各个井点要做到持续运转,各个井点要平衡的进行降水,保证地下水位的平衡。同时,要落实专门的施工技术人员对排降水进行跟踪观察,发现井点降水深度不平衡,排出的水回流,基坑边坡土体滑坡、塌陷,开裂,支护体系开裂、位移等情况时应该及时解决,或者向施工技术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报告,由技术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会同设计人员一起制定解决方案。③要注意监控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地下水。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发现新的地方发生地下水渗透时,不能擅自采取排降水的工作,而应该向技术负责人报告,通过专业人员勘察后制定合适的地下水处理方案,选择降水方法并制定降水设计方案,然后实施合理、有效的降水措施,这样才能保证降水速度符合地下水渗漏的需要,才能保证基坑的安全施工。同时,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应该注意到施工现场进行观察和复核降水情况和降水措施的情况,及时地对基坑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保证基坑降水工作的安全、有效的进行,为项目的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水一直处于不平衡、浑浊的状态,施工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施工应急预案,使用合适有效的滤网和砂滤料来处理。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工业与民用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庞大的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关心的建筑问题。然而,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由于经常涉及深基坑的情况,基坑排降水自然日显重要。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地下水的排降水的施工技术,采取合适的排降水方法,以使工程施工安全,质量得到保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让建筑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莲花.基坑降水引起的沉降变形时空规律及降水控制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学院,2001.

  [2]李琳.工程降水对深基坑施工及周围环境影响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3]刘涛.基于数据挖掘的基坑工程安全评价与变形预测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4]张杰.杭州承压水地基深基坑降压关键技术及环境效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2摘要:建筑工程中暖通空调所

  耗能源巨大,因此受到建筑企业及暖通空调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为确保建筑工程中暖通空调更加节省能源,助力我国创建节约型社会,在设计暖通空调时一定要合理应用节能技术。基于此,对暖通空调节能技术进行研究非常必要,应明确暖通空调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原则,清楚其运用现状,并掌握其主要节能技术。

  关键词:建筑工程;暖通空调;节能技术

  近年来我国整体发展良好,社会各行业发展中所用技术与理念得到一定完善、优化与创新。在现代建筑工程之中,暖通空调正常运转需要耗费大量能源,能源逐渐稀缺的趋势下,节能技术研究更加受到重视。现代城市建筑的暖通空调需要消耗50%左右的能源,这就需要建筑行业在设计暖通空调时灵活运用节能技术,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促使建筑工程中的暖通空调达成节能环保目标。

  1暖通空调节能技术概

  我国整体发展加快的趋势促使各大城市纷纷开始投入到城市化建设之中,大部分地区都涌现出诸多建筑工程。在建筑工程之中,暖通空调逐渐变成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主要是因为在一座城市所有的能源消耗总量之中,建筑工程所消耗的实际能源大约是一座城市能源消耗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暖通空调在完成设计与安装后运行时,所消耗的实际能源大约是一座城市能源消耗总量的五分之一,面对这种能源

  消耗速度与情况,我国能源开始出现缺乏征兆。能源在现代社会中属于战略物资,我国在能源方面的主要来源是煤矿,但由于很多矿石都不具备再生功能,一旦所掌握的能源总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限制未来发展规划的落实,甚至可能在根本上动摇我国发展根基。如果能够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之中适当运用节能技术,便可促使暖通空调不再消耗大量能源,暖通空调节能技术可以确保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空气流动度及洁净度等诸多参数,在与相关部门对暖通空调所提标准完全相符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增加暖通空调对能源的利用率[1]。通过一系列有效技术与落实措施加强暖通空调对城市环境的保护效果,对于建筑行业、社会发展及人民大众来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2暖通空调技术在建筑中的运用原则

  在建筑工程之中设计暖通空调时,为了切实保证暖通空调在完工后的节能效果与效率,实际运用节能技术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运用原则。其一,回收原则。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内部之中,有很多零件或部件自身都具备或可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对这种自身作用较大的零件或部件,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回收,并于回收之后,可以通过重新加工与调整实现循环利用的目的。在实际回收暖通空调中重要零件与部件时,一定要明确区分回收和回用之间的差别,所以这种回收原则并非是没有任何基础与底线,十分随意且规模较大地回

  收暖通空调中重要零件与部件,在落实回收原则时需要根据零件类型进行合理回收[2]。其二,循环原则。循环原则是以回收原则作为基础的,主要是指在通过回收原则将暖通空调中重要部件与零件回收以后,针对回收零件展开进一步处理,这样便可大幅增加能源在暖通空调中的利用率。简单来讲就是针对暖通空调中没有应用或已经报废的重要零件,展开进一步加工处理,促使没有应用或已经报废的重要零件可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之中循环应用,循环原则可以有效减少回收原则落实时所耗成本,同时增加暖通空调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其三,节省原则。这主要是指节能暖通空调所用材料与所耗能源,促使暖通空调生产环节中节省大量材料的应用,这样便可直接降低暖通空调生产成本及整个建筑工程所需成本。在这其中也涵盖暖通空调的风机、水泵及冷却等诸多系统,所以在落实节省原则时需要根据暖通空调节能设计的综合性进行。

  3暖通空调节能技术运用现状

  近几年社会大众与有关部门开始加强对节能环保的关注度,并通过各种渠道增加节能环保宣传推广力度,但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设计之中,设计人员需要在前期设计时考虑诸多因素,并展开多重角度全面剖析暖通空调,可能需要设计人员设计若干个方案,其实每个设计方案都可能会具备独特优势与不足,但由于设计方案数量较多,相关人员对设计

  方案并不能做出全面、精准的评价与判断,最后就会导致节能技术无法在后续施工环节落实。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设计团队之中,有很多设计人员在工作之中并不是十分认真,这就容易导致暖通空调设计方案存有诸多安全隐患与问题,而且在进行设计时,相关单位可能会更加注重建筑所带来的利益,为了让利益最大化,在设计环节就不会灵活运用节能技术,甚至可能为了降低整个工程所需成本,在设计暖通空调时不采用任何节能技术。暖通空调之中没有运用节能技术,就会在后续运转中产生大量能源消耗,不仅不利于城市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化发展。

  4建筑工程中暖通空调主要节能技术

  4.1变频技术

  在设计建筑工程暖通空调时有两种设计方式,分别是变频与定频。其中变频暖通空调自身功能、节能效果与效率会更加优越。这种变频暖通空调主要运用变频节能技术,当建筑之中的暖通空调负荷情况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动时,可以通过风机、水泵及冷水机组等设施减少暖通空调能源消耗量,促使暖通空调在运行状态中也可达到相关的节能标准,通过变频技术可以促使暖通空调节能效果达到30%以上。而且在运用变频技术后,暖通空调之中的变频系统与变风装置会构成变风量系统,这种系统能够增加建筑居民的舒适性,还能减少暖通空调能源消耗量[3]。如果可以在建筑工程暖通空

  调之中合理运用变频技术,可以切实达成以下几方面节能目的:其一,变频技术能够在暖通空调开始运转之后,针对能源消耗情况进行有效调节,控制暖通空调运转时能源的输出速度与频率,即便暖通空调处于较差环境中变频技术也可以正常对暖通空调进行有效调节,促使暖通空调所耗能源得到彻底控制。其二,在整个建筑所有房间之中都能够自行对暖通空调展开运行操作或调节操作,所有房间之中的暖通空调不会相互约束或限制,帮助建筑居民得到更加舒适的体验与感受。其三,通过变频技术可以将暖通空调对于冷热能源输出速度保持在平衡状态,切实保护暖通空调中水泵和降低冷热能源消耗程度。

  4.2BIM技术

  BIM技术在建筑行业中能够促使整个工作过程变得清晰可见,也正因如此,在现代建筑领域之中BIM技术十分常见,而暖通空调也属于建筑工程之中的一部分,如果可以将BIM技术合理运用到暖通空调设计、生产及安装之中,对于暖通空调会起到较大的节能效果。主要是因BIM技术可以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设计、生产及安装环节之中起到集成数据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将原本不受控制的多种因素变为可控因素,当通过BIM技术集成数据时,会在相关软件程序之中安装计算机内核,这样便可利用计算机的计算与分析功能,针对暖通空调能源消耗数据展开全面收集与分析,在整理并确

  定数据结果后,便可根据最后结果提前确定暖通空调在完成安装后的能源实际消耗量。而且在现代建筑领域之中,暖通空调节能设计、节能生产及节能安装等环节都会产生大量数据,如果在暖通空调设计环节就可以及时了解整个建筑相关数据,这对于设计工作而言会起到较大的帮助[4]。例如:在对建筑工程空间与暖通空调运转参数等方面展开设计时,为了确保整个建筑内所有暖通空调彻底统一,需要在数据上做到实时共享,而通过BIM技术就能提前建立共享平台,这样在设计、生产及安装暖通空调时,就不会因数据共享出现问题,从而有效避免暖通空调设计环节出现差异情况,并以此切实达成绿色、节能、环保的暖通空调设计。

  4.3太阳能技术

  在运用节能技术设计建筑工程暖通空调时,太阳能属于一种较为常见且应用广泛的节能技术,主要是因在现代社会中太阳能属于再生能源之中的关键部分,太阳能也是在诸多再生能源之中唯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因此,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之中合理运用太阳能技术,便可在根本上增加暖通空调的节能效果,并同时降低能源消耗。例如:在设计建筑工程暖通空调考虑气候因素时,便可适当运用太阳能技术,促使热水装置能够和暖通空调之间相互转换能源,如果建筑工程对于暖通空调还有其它需求,也可把整个建筑内所有暖通空调都运用太阳能技术,这样暖通空调便可通过太阳

  能所供应的能源正常运转,在降低暖通空调设计、生产、安装等环节所需成本的同时,可大幅加强建筑暖通空调节能效果与效率,从而保证建筑工程中的暖通空调能够完全符合相关节能标准,帮助城市化建设与发展节省更多能源[5]。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民大众自身现在已具备一定的节能与环保意识,所以在绿色施工、节能环保这种理念诞生后立即为社会大众所注重,建筑行业也开始利用这种理念开展工程施工。在设计建筑工程中暖通空调时,如果能够切实应用节能技术,就可以避免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中出现浪费情况,并对建筑周围的环境与生态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建筑工程暖通空调相关人员在设计阶段需要明确暖通空调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原则,并更好地将节能技术融入到暖通空调的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韩明.建筑暖通空调工程的节能设计研究[J].工程与建设,2020(3):554-555.

  [2]刘燕南,遆曙光.建筑暖通空调设计及节能分析[J].节能,2019(11):36-37.

  [3]杨华.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技术及设计方法探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9(22):142-143.

  [4]李祥.绿色建筑中暖通空调节能控制方法研究[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10):49-52.

  [5]陈志伟.建筑空调工程的节能减排技术措施[J].绿色科技,2019(10):197-198.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3摘

  要:过去工业的迅速发展是以生态污染作为代价,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建设理念,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文章以嘉兴市为例,初步阐述了“海绵城市”理论在景观中的设计方法,研究其低影响开发技术在绿道中的运用模式,以期对海绵城市的发展有所贡献。

  海绵城市理论在景观中的设计与运用的建筑工程论文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顺应人们建立起绿色城市的发展方向。随着快速城镇化,城市发展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来排水,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海绵城市”理论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建设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

  1“海绵城市”的定义及内涵

  “海绵城市”理论指把城市建造成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系统运用,恢复传统粗放建设破坏的生态,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减少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海绵城市”理论不同于绿色基础设施技术,主要区别在于其宏观性。后者关于雨水排水的管理办法大多着眼于景观设计和相应的技术革新,缺少对生态系统层次的整体考虑。“海绵城市”理论强调的是生态优先,其研究对象是整个生态系统,构建绿色网络,系统的梳理水文网络,支撑起“海绵城市”的骨架。在景观和水文网络基础之上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最终实现“海绵城市”的构建。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建设理念,是一个综合形象的概念,通过建立城市“海绵体”即在景观设计中通过建设绿地、可渗透路面等方式,使城市具有像海绵一样的弹性,可以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吸收的雨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防止城市的洪涝灾害,减少径流污染负荷,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调节城市微气候,改善城市景观等目标。将各种资源统筹规划,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最终构建起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海绵城市”已经在我国多个城市进行了试点建设,在未来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2“海绵城市”目标及建设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提出“海绵城市”的规划控制目标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污染控制和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结合当地环境现状,合理选用其中一项或几项控制目标。

  目前,各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大多选择径流总量控制为主要规划控制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对于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在传统建设模式中受到伤害的水体或其他环境要利用生态手段恢复。针对具体地区的降水特点,适当增大水域面积,采用透水路面、植草砖、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技术蓄水滞洪,缓解排水压力。

  “海绵城市”的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响较低,并不会破坏城市的水文特征,而且”海绵城市“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水资源,通过建立顺应自然的水循环系统,积蓄雨水、渗透雨水并将其净化、使用,有效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在”海绵城市“建设之前对城市原有水文特征应采取保护措施,保证工程与原有的水文特征够协调工作。

  3“海绵城市”在景观中设计思路

  在“海绵城市”里,城市水系统、绿地是雨水管理中重要的景观因素,同时也是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平台。城市的水系是城市径流雨水自然排放的重要途径,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海绵城市的构建中合理的布局和建设景观十分重要。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于如何全面消除洪涝灾害、合理利用雨水资源进行了研究。其中,比较

  被认同的是作法是将低影响开发和公园绿地规划结合,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水污染和城市内涝问题还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景观。设计首先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出发,在水资源流域层面识别生态格局和进行生态诊断。利用GIS分析城市雨水空间分布特征。在区域研究结果之上,结合城市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对线性水文网络进行梳理。最后,考虑控制型的详细规划,提出相应的设计方式和控制指标,构建景观生态系统,从而达到对城市雨水的有效利用,降低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设施维护成本。

  4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模式

  传统的城市建设以路面硬化为主。而硬化路面的排水会大大增加排涝压力。由于空气污染和路面污染,初期雨水质量差,对水环境造成污染。而低影响开发技术尽量把雨水入渗至地面以下。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减少雨水的排放,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初期雨水对河道的污染。现结合嘉兴市绿道工程建设,提出低影响开发技术得应用模式如下:

  4.1慢行道和绿地自身排水

  根据雨水的排放方式分为以下两类。

  方法一:慢行道不设置侧石(或侧石开孔),雨水通过植草浅沟有组织的排放。另外,高堆土绿地泥土不进入慢行道,因而慢行道不积水。植草浅沟设计断面图如图4.1所示。

  方法二:慢行道不设置侧石(或侧石开孔),雨水通过卵石渠有组织的排放,另外,高堆土绿地泥土不进入慢行道,慢行道不积水。卵石渠设计断面图如图4.2。

  4.2源头解决周边硬化路面排水和削减污染

  方案一:通过进行适当的改造,将周边硬化路面的雨水引入绿道内的绿地,可以通过改造人形道侧石(拆除侧石或侧石开口)的形式,将雨水排入绿地。侧石和LTD雨水改造示意图如图4.3。

  同时,在绿地中建设雨水花园(雨水花园内部换填成渗透系数大的材料如砾石、砂、煤渣等),雨水花园中还要设置雨水溢流设施,从而将暴雨时的雨水排入雨水管道或河道。雨水花园设计示意图如图4.4。

  4.3末端解决周边硬化路面雨水污染

  如果绿道的沿线遇到已经建成的雨水管,则可以在雨水管排入河道之前采取一些措施来削减雨水对河道造成的污染。

  方式一:增加物理处理井,比如格栅井、沉砂井或沉淀井等。这种方式适用于场地空间有限,雨水中漂浮物、泥沙含量较多的地区。

  方式二:增加末端雨水塘或雨水湿地。这种方式使用于有较大的场地空间,可有效处理雨水中的COD、氨氮和磷。但需注意有技术措施使雨水塘或雨水湿地内的水进行微循

  环。

  方式三:在河道内设生态浮岛。这种方式适用于没有空间建设雨水塘或雨水湿地的场所。在河道内设置生态浮岛,通过生态的重新构造,从而提升河道的自净能力,同时也提升景观效果。

  5结语

  “海绵城市”理论可以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助于增加城市防洪抗旱能力,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还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通过更好地布局,利用“海绵城市”理论,将其在景观中进行合理设计和充分利用,更好地将雨洪管理和城市景观绿地系统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景观在城市中的生态功能,更好地实现城市经济和生态系统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S].

  [2]夏军,翟金良,占车生.我国水资源研究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地球科学进展,2011(9).

  [3]王建龙,车伍,易红星.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管理模型研究及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2010(18).

篇四:建筑工程技术论文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我国建筑市场处于变革时代,建筑工程也在呈蓬勃发展之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建筑工程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篇一:《浅谈建筑节能》

  本文是一篇建筑节能论文范文,建筑节能类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建筑文节能建筑方向文范文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建筑节能及住宅建筑及规划设计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建筑节能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建筑作为一个高能耗的行业,势必要走在节能的最前沿.而我国寒冷地区采暖能耗占全国年总能耗的比例相当大,降低寒冷地区的建筑物能耗成为了寒冷地区节能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我国寒冷地区建筑物的能耗现状,指出寒冷地区建筑物的能耗主要是围护结构的散热量,并提出了从建筑规划的节能设计、外墙、窗体、和屋面的节能设计方面来进行寒冷地区建筑的节能设计.关

  键

  词:寒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途径,能源

  一、我国寒冷地区建筑能耗现状

  据资料显示,我国新增采暖能耗以每年6×109kg标准煤的速度在增长.我国北方城镇采暖人口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6%,但北方集中采暖地区的房屋建筑的建筑面积约占全国采暖房屋面积的50%,且每年有3~6个月的采暖期.在80年代末期,寒冷地区采暖能耗占到当时全国年总能耗的11.5%,占采暖地区全社会能耗的20%以上,在一些严寒地区城镇建筑能耗则高达当地社会总能耗的50%以上.因此,我国建筑节能中心工作首先是围绕着降低北方寒冷地区城镇的采暖能耗展开的.寒冷地区的建筑能耗主要是以供热为主,所以,建筑节能绝大部分是供热节能.二、建筑物能耗消耗的途径

  寒冷地区建筑物的能耗主要取决于围护结构的热传导和冷风渗透,建筑围护结构的散热量,往往要占采暖热耗的1/3以上,如果建筑围护结构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便可减少冬季室内传出室外的热量和夏季

  室外传入室内的热量,从而减少为维持室内舒适热环境提供的采暖和制冷能量.建筑节能按围护结构界面划分主要包括墙体节能、门窗节能和屋面节能.如何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节约能源,开发和利用太阳能,保证人们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是建筑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三、寒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

  笔者认为寒冷地区的建筑节能设计应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之初进行节能控制;二是要发展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做好屋面保温隔热防止室内外热交换,从而减少建筑能耗;三是要控制建筑物的体形系数、选择适宜的朝向及采用合理的构造措施.下面将详细论述.(一)建筑的规划节能设计

  现在说建筑节能,人们往往只考虑建筑的构造、材料、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而忽略了建筑规划设计创作阶段的节能控制.我们应该在设计之初将建筑设计创作与规划、构造、材料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全面提高住宅建筑的节能效果和建筑品质.1.住宅选址与规划布局

  国内住宅建筑多以小区形式出现,住宅建筑选址的好坏、规划的合理性是决定住宅节能设计的先决条件.住宅小区选址应根据地形特点,选择避风向阳的朝南坡地或平原,避开迎风的水域岸边或容易形成风道的山谷、山顶等,因为冬季冷气流在凹地里易形成对建筑物的“霜洞”效应.2.道路设计与小区通风

  为使建筑单体争取更好的朝向,我们在设计初通常将小区道路的布局与用地结合布置.除施工便利、方便使用,道路也是整个小区的通风道.道路设计时应便于组织小区通风,并与城市、小区绿化空间结合,把新鲜空气引入小区,从而提高居住区内的小气候环境质量.3.景观绿化设计

  小区环境绿化要突出居住条件的均好性和共享性,为居民提供户外休闲、观赏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绿化空间.景观绿化可以有效降低气温、调节湿度、防风抗风、改善通风质量,从而抑制热岛效应,改善住宅建筑外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绿化应以绿植物为主,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完整绿化系统,形成良好适应气候特点的植物群落.4.雨水收集利用.在现代住宅的节能设计中,应建立雨水收集与中水利用系统,并使其用量达到总用水量的30%.一般住宅小区,屋面与路面面积之和约占地面面积40%,做好屋面和路面收集将是雨水收集的重要部分.屋面雨水收集主要是通过水落管将雨水收集引流,进入小区内中水?88;理系统.小区路面通常采用铺贴渗水砖和设置路面排水沟,这样雨水可以通过渗水砖和水沟进入小区的中水系统中,为小区的绿化灌溉和中水使用提供水源.(二)建筑外围体系节能设计

  建筑物耗热量主要由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量构成,其数值约占总耗热量的1/3以上,所以改善围护体系节能对于提高住宅节能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住宅建筑围护体系的节能设计重点在其外墙、门窗和屋面三大部分.外墙保温设计

  (1)外墙节能构造

  目前外墙节能的主要方式是采取复合墙,即在墙体不同部位设置高效保温隔热层,形成外墙内保温、外墙夹心保温、外墙外保温3种复合墙体.(2)外墙内部保温

  外墙内保温是用保温材料置于外墙的内侧,它的优点在于:对饰面和保温材料的防水、耐候性等技术指标的要求不高;内保温材料被楼板所分隔,仅在一个层高范围内施工,不需搭设脚手架,施工方便.(3)外墙夹心保温

  外墙夹心保温是将保温材料置于外墙的中间部位,内外侧墙均可采用传统的砖、混凝土空心砌块等,这些传统材料的防水、耐候等性能均较好,对内侧墙和保温材料形成有效的保护,对保温材料的选材要求不高,聚苯乙烯、玻璃棉、岩棉等保温材料均可使用.夹心保温墙施工季节和施工条件的要求不十分高,不影响冬期施工,近年来在严寒地区得到一定

  的应用.(4)外墙外保温

  由于对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也在日益加强,其中以外墙外保温的发展最为迅速.外保温墙体适用于有采暖和空调要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既可用于新建建筑,又可用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其对主体结构具有保护作用,有效避免了室外气候变化引起墙体内部温度变化,使结构主体寿命延长;有利于消除或减弱冷、热桥的影响;可避免室温发现较大波动;对原有建筑改造时,减少对室内的干扰;不占用室内空间,在二次装修时,避免对保温层进行破坏;增加了立面装饰效果;适用范围广泛,综合效益显著.外墙外保温技术在国内已有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在北方寒冷地区推广应用中已取得了成效.因此应成为日后寒冷地区外墙保温的首选设计.窗体节能设计

  窗户是建筑外围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外围护结构中能量损失最大的部位.一般住宅的外窗(包括阳台门)面积约占建筑面积的20%左右,其中通过外窗传热散失的能量约占建筑能耗的28%左右,通过外窗透气散失的能量占建筑能耗的27%左右.(1)合理选择玻璃类型

  玻璃是窗户中面积最大的组件.改进这部分的热工性能对整个窗户的节能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节能意识的提高,窗户玻璃材料发生了巨大的技术进步.从透明玻璃到有色玻璃、镀膜玻璃,从单层玻璃到双层玻璃以及中空、真空玻璃.使用节能型窗玻璃,是提高整个窗户保温性能的一大重要措施.目前节能效果好、具有推广价值的节能型玻璃有中空玻璃、镀膜玻璃等功能性玻璃.(2)提高外窗气密性

  如门窗框与墙间的缝隙可用弹性松软型材料(如毛毡)、弹性密闭型材料(如聚乙烯泡沫材料)、密封膏以及边框设灰口等密封.框与扇之间的密封可用橡胶、橡塑或泡沫密封条以及高低缝、回风槽等.(3)选择节能的窗型

  目前常用的窗型有外平开窗、左右推拉窗、固定窗、亮窗和上下

  悬窗,还有内开下悬翻转窗、上下提拉窗等.固定窗如果安装合理是气密性最好的,且造价低,但是在要求有良好通风的地方不能使用,故一般用于工业建筑中.安装了密封条的外平开窗、下悬翻转窗有适度的气密性,在开启时还有良好的通风性能,但开启时需占用空间.平开窗由上部固定扇和下部推拉扇组成,平开窗能移动的窗扇越少气密性相对越好.平开窗在窗扇关闭后,窗扇和窗框之间压条压得较紧,很难形成对流,节能优势明显.屋面的节能设计

  从保温原理来说,热气流是向上运动的,而冷气流则向下运动,屋顶可截住热气流使热量不散出室外,屋顶作为建筑的主要围护构件比其他界面更要起到保温、隔热作用,是建筑节能的主要部位之一.屋面节能措施应主要选择密度大,传热系数小的保温材料,不宜选择吸水率大的保温材料,以防止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北方地区经常采用的水泥珍珠岩、加气混凝土砌块及水泥聚乙烯苯板等保温材料上铺防水层方法,经过多年使用效果很好.结语

  节能降耗是目前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寒冷地区建筑节能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加强外围结构的保温设计,应用高效保温隔热材料并改进建筑构造.使中国建筑业不断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创造节约型社会做贡献.参考文献

  [1]李雪平.寒冷地区农村住宅建筑的节能设计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9.[2]李金川,楼春雨.绿色建筑设计节能主因素解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3]孙秀竹,高玲.寒冷地区建筑窗体节能的影响因素分析[J].建筑技术,2009.4.建筑工程毕业论文篇二:《试谈土木工程》

  本文是一篇土木工程论文范文,土木工程类有关学士学位论文,关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文)教学改革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土木工程及教学改革及工程师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土木工程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毕业设计(论文)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阶段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直接反映高校本科生培养质量.结合工作实践,文章首先对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所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然后对探索性教学改革的目的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方法与建议.毕业设计(论文)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阶段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直接反映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也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然而,目前许多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存在诸多不足,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容乐观[1-3].温州大学是一所市属综合性大学,旨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笔者结合近年来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探索性教学改革和实践,探讨了当前普通地方性高等院校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现状剖析

  (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毕业设计(论文)只是简单模仿

  传统意义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一项设计或研究的全过程.其最终的实质成果是一个符合规范要求但却并不完整的设计图纸,或是研究的部分成果.而大多数本科院校的培养计划是将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少数学校将时间提前到了大四上学期期中,时间大约为12周左右.毕业设计(论文)期间需要收集、分析设计(论文)资料和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一些相关学习任务,如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和开题报告等,进一步压缩了建筑、结构设计或论文写作的时间.另外,大四学生忙于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还要参加研究生和公务员考试,以及各种招聘会和实习等,这极大地分散了学生的精力、消耗了大量时间,影响毕业设计(论文)正常进行.而且,许多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不够重视,以致很多时候毕业设计(论文)只是一个模仿或者模拟过程,质量偏低,效果不好.(二)指导教师投入不足,实践经验缺乏

  大学扩招导致许多普通高等院校的师生比例不断下降,导致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时间不足,力不从心.另外,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工程实践经验或科学研究经验,而近年来高校扩招亟需扩大教师队伍,许多硕士、博士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了一线教学岗位,没有经过工程实践锻炼和系统的岗前培训,许多青年教师因缺少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经验、工程实践经验和长期科研经验,在选题、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不足,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三)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在以往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指导教师也会让学生对其设计或论文进行修改,学生只是被动地按指导教师要求修改,往往停留在改正错误层面上,而不是考虑使设计更合理或研究创新等问题.另外,学生即使根据教师的建议对设计或论文进行了修改,他们对当前的修改为什么能够比较有效地满足要求,是否还有其他更有效的方法,其他方法与当前修改比较起来效果如何等问题也不甚明了.(四)学校的培养与实际工程需求明显脱节

  设计或研究过程并不是直线型的,其结果也不是唯一的.按照传统的指导方法,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仅仅是知道了如何做的问题,而对满足规范或研究要求的其他设计或分析方案(更好或者更坏的方案),则几乎没有概念.也就是说,几乎还完全没有考虑如何使设计或研究分析更合理、更有新意.但是在实际工程的设计和研究中,往往是要进行多种方案的比较,或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分析,并根据其他单位、专业的要求修改、调整设计和研究.这就导致了学校的教学、人才培养和现实需求明显脱节,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缺乏创新.目前的探索与实践工作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二、探索性教学改革目的根据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解决普通高等院校现阶段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改革亟需探讨的问题,具体措施为如下三方面.

  (一)让学生尽早熟悉培养方案,提前准备,积累相关知识与经验

  毕业设计结果可以粗略地分成合法的设计(满足规范的设计)、可行的设计(合理的设计)、满意的设计和优化的设计.毕业研究论文成果也可以粗略地分成初步的研究分析(采用常规分析方法)、系统的研究分析(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有一定创新的研究分析、有较大创新的研究分析.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前就应该知道有这样一个链条,并且尝试在这个链条中(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链条的一个点上)做一些起步性的工作,开始积累相关知识和经验,培养一个成熟工程师或研究人员所应具有的思维和意识品质.实际上,应鼓励学生尽早和指导教师建立联系,参与到指导教师的工程结构设计和科学研究工作中,这样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进入状态、积累相关知识和经验.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奠定学生工作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设计或研究分析时间有

  限,往往不允许工程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精益求精地完成设计和研究分析任务.如此,即使是比较有探索精神的学生,走出校门以后也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在如何设计得更合理、研究得更深入和更系统的问题上有显著进步.如果学校缺少这方面的培养,很多学生在走出校门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处于被动和茫然的状态.如果在学校就进行了这方面的训练,学生便会有明确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主动思考,进而较快地成为一名成熟工程师或研究人员.建筑工程毕业论文篇三:《建筑工程监理问题及其措施》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就是加强工程的监理工作,对建筑工程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建筑工程质量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所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工程的监理作用。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还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人们对监理工作有充分的认识,做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以下就建筑工程监理问题及其措施进行分析,以供相关人员借鉴参考。

  一、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站在居民的角度来看,建筑工程监理的开展是保证他们能否住上安全房屋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其

  次从施工方来看,监理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协助其更好的施工,及时发现施工质量的问题,利于责任的落实,保障施工质量符合建设方的设计要求;最后从建设单位来看,有效的监理工作不仅可以为建设单位节省人力和财力,还能保证房屋质量更符合规范要求,为建设单位在市场竞争中提供积极的帮助。

  二、建筑工程监理的主要职责

  1、现场组建监理机构。根据合同的要求,以及施工项目整体状况,现场组建合理规模的监理机构。工程总监理工程师要对相关监理人员有充分的了解,做好岗位的分工调配,尽量做到发挥每个监理人员的优势,为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有益的帮助。

  2、施工前及施工中的质量监控。建筑工程在施工前期,监理人员作为质量监管方,需要对施工方的质检人员、施工组的负责人进行质量安全的宣传,加强各方的质量安全意识。在施工中对建筑工程各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理,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

  3、施工进度监管。监理人员要根据工程的计划进度,按时进行施工进度中的监督、检查工作。如果出现实际进度推迟的现象,监理方需要与建设方进行协调,根据合同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如果出现非承包商方面的延误工期,需要立即进行签证的办理,还要及时告知甲方代表.4、完工验收。完工验收是建筑工程工程施工的最后阶段,需要建设方进行严格的把关。监理方需要在施工进度结束后,根据相关的法律、各种规范标准以及合同文件,对承包方的竣工资料进行详细的检查,对工程实体进行完工验收。

  三、建筑工程监理中常见的问题

  1、监理制度方面。在建筑工程施工进程中,监理工作通常只在施工阶段进行。监理工作不仅是在施工阶段,工程的设计阶段、招标阶段都需要进行监理活动的开展。监理方在收到委托后,通常是在施工阶段,监理人员不得不边熟悉项目整体情况,边进行监理工作,对于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是非常不利的。

  2、监理行业方面。现阶段,我国监理行业面临着不规范化的现状。

  监理人员无证上岗现象很普遍,很多的施工单位、建设单位都忽略了监理人员的凭证上岗,导致监理方的监理水平整体不高;伴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高速发展,行业的经济利润也明显增加,导致区域保护政策出现,不利于建筑工程的市场经济化。

  3、监理企业方面。我国监理企业数量庞大,但是很多的监理企业自身却存在诸多的问题。我国很多的监理企业的制度不健全,监理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等方面不够合理。在对施工项目进行监理时,监理责任意识薄弱,导致业主对监理企业的印象差,对监理企业的监理工作不放心。

  4、监理人员方面。在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整体较低。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监理能力、思想道德素质两方面。一方面,监理人员自身监理能力较差,主要体现在监理人员不能严格的对建筑质量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出现许多的漏洞。另一方面,监理人员职业素养低,缺乏责任意识,表现在监理人员私下收受贿赂,放宽对房屋质量监管的标准、监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低,对监理工作的落实不到位。

  四、加强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措施

  1、完善监理工作制度。(1)监理工作不仅是在施工阶段,更应该重视施工前期的监理。监理方需要在建筑工程施工前期,对施工需要的原材料、设备进行详细的检查,合理控制施工方的每个环节的管理工作,比如施工人数的安排、组织管理方式、检查方法等等。对各种规范标准,如材料方面的标准以及技术方面的标准,都要有深入的了解。监理方在对材料进行审查的过程当中,需要重视对半成品的检查。针对混凝土工程,必须保证施工用到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符合建筑施工标准。监理方在施工前期,需要组织建设方、施工方,进行安全会议的开展。(2)建筑工程监理制度需要更新和完善。建筑行业正在不断的发展,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这些都促使房屋监理制度进行更新与完善。完善监理行业的法律法规制度,提出新的监理方法。监理部门的总监理工程师需要对监理工作进行责任划分,落实监理责任制,保证监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规范监理行业。我国政府要严格规范监理行业,整顿建筑工程领域的监理市场。明确监理人员必须要有监理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监理方也应该重视监理人员的能力;取缔区域保护政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切经济活动都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按市场规律发展,而不是行政体制的干预,这样,从长远来看,对监理行业,对我国建筑业都是极为有利的。

  3、整顿监理企业。在我国,监理企业有着庞大的数量,但监理企业良莠不齐,整体质量较低,政府需要整顿监理企业,注重企业的合法化、规范化;监理企业本身需要把企业做好、做强,努力树立企业的形象,提高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提高监理人员综合素质。完善的监理制度,有序的监理工作,都是要监理人来完成的。因此,监理人员在监理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筑工程领域,监理人员综合素质不仅是自身的监理能力,还有监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监理企业在对监理人员进行招聘时,应该严格把关,做好人员的引进工作,从源头上提高监理人员的业务能力。还应对监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能力培训,进行思想素质再教育,提升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监理人员自身也应该自觉的进行再教育。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知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发展,监理人员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来紧跟时代步伐。

  结束语

  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了,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监理行业的进步。近年来我国监理行业已经初具规模,行业整体发展状况良好。为了能够保持住良好的发展势头,建筑工程监理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需要做出更多的贡献。

篇五:建筑工程技术论文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

  建筑工程具有施工人数众多、工序繁复、分散性、移动性和一次性等特点。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篇一

  建筑工程管理浅析

  摘

  要:建筑工程管理具有施工人数众多、工序繁复、分散性、移动性和一次性等特点。本文主要从建筑工程的工程的成本管理、程质量管理和工程安全管理三个方面说明建筑工程管理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浅析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1、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工作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实施。

  2、建筑施工有其特殊性。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施工、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加强管理,进而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3、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主装备不断先进,技术管理要求不断提高,这也使得施工管理更显重要。

  一、质量管理

  1、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思想,认真做好质量管理准备工作

  在建筑工程开始施工之后,施工单位要实施初步的人员培训,加强对施工人员对工程具体情况的了解。使得施工人员对施工设计图纸有更加深刻的把握,对各种施工技术规范更加严格的认识,熟悉,并

  能够落实到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来,要实施岗位权责制度,结合工程的具体实际情况,编制科学有效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计划,并全面落实到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去,严格执行。

  2、严格按质量控制程序施工,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1)、全面贯彻落实质量控制程序。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要结合建筑工程的具体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施工环节的施工特点,在遵守施工合同要求的基础上,要科学编制各个环节的工程质量控制程序。当一个工程的环节完成施工任务之后,施工单位用严格按照工程质量控制程序进行工程质量自检,当施工单位的工程自检达到国家规定质量标准之后,要报请工程的监理单位实施工程质量抽样检查,达到了质量标准后,再实施下一个环节的工程施工。

  (2)、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明确各工程质量目标。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中,项目经理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在综合考虑多方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段的工程施工特点,分析影响工程质量控制的因素,要编制好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的质量标准等各个方面做出严格清晰的界定。同时,施工单位中,相关的施工技术人员要将各项工程技术交底工作落实到实处。

  3、严格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控制管理

  (1)、要严格做好施工测量工作。精确的工程施工测量是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比如在路桥工程质量控制体系中,相关的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导线点,中间桩和高程点实施科学有效的测量方式,并多次测量,使得测量结果能够达到闭合的标准,同时,要客观公正的做好记录,减小工程测量的误差,保证工程测量的精确性。

  (2)、加强对施工材料设备的质量检测。要严格质量标准,加强对各种原材料和工程构件的质量检测。严格原材料和各种工程构件,配件的入场机制,对各种质量不达标,不合格的原材料,构件,配件,不准进入施工环节。

  二、成本管理

  工程管理中的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工程

  管理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成败。成本管理的实质就是降低工程成本。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成本的控制。

  1、工程设计阶段的成本费用管理控制

  (1)、在工程项目开始阶段,要按照项目计划,根据项目的使用要求、建设目标、建设规模、技术条件等提出项目的启动,会同设计人员、工程人员、造价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和提出初步投资建议,对拟建项目做出初步评价,并进行投资额分项估算。同时,要结合已经可以初步确定的各种费用总和,和各种方案设计,做出科学合理的费用投资预算。并建立相关模型,从技术上,费用上,施工管理上对各种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对比,在不断的分析,综合,论证中,多方面评判审核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减少因方案的更改或变化而引起的额外费用。

  (2)、要根据施工图的设计和开始勘察预算的工程量和具体的工程价格,对工程图做出合理的设计和完善,并严密科学的做好各种分项施工的费用预算,将每一种设计方案从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等各方面的成本进行核算,对比,将分项施工的成本和项目的投资额做出科学对比分析降低工程成本。

  2、施工阶段的工程成本管理

  (1)、设备、材料采购的费用控制。建设材料和施工设备是保证整个施工正常进行的基础。设备和各种建设材料的采供是项目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材料,设备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工程寿命,材料设备的价格将直接影响到项目成本,影响到项目的整体效益。要对采购工人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保证采购费用在控制范围内,制定限额采购工作包及工作包价格,并对限额采购进行跟踪,对各种超出范围的费用要严格审核对比,严格将采购清单和实际支出费用做出整合。

  (2)、设计变更造价控制。在具体的施工中,要对各种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做出分析,并通过科学的比较,结合工程项目投标报价中的各种信息,做出对比分析,综合论证。同时,要严格科学的控制设计变更,要在设计的环节上,节省费用支出。

  (3)、采取合同措施控制。业主应参与合同的修改、补充工作,着重考虑它对投资控制的影响,在施工中保存各种文件资料。在施工中督促、检查承包商严格执行工程合同,针对工程项目的特殊性,业主应该严格控制工程设计以及由于施工单位、监理工程师等工作不当引起的变更。

  三、安全管理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单位获得中标之后,要坚持多级安全控制,多层次的安全负责原则,加强对施工企的安全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体制。同时,要建立起施工的相关工程试验基地,建立健全各种资料的管理体制,设置专门的施工资料整理人员,并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分工,明确职责,加强对施工各个环节的工序质量检测记录,做好各种资料的送检工作,并严格各种文件的存档管理,为各种安全管理措施的出台提供决策依据。

  2、加强法律和社会监督

  国家政府要加大各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法律法律的完善,并根据建筑行业不断出现的各种新状况作出及时的制度规范更新,加强对工程安全控制的监督。最后,社会群体要加大对施工单位各种安全管理措施落实的情况进行监督,促进施工的安全化,规范化。

  结束语: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改进工程管理中的具体方法,将工程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对于保证工程的工期和质量,维护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东晖,浅谈工程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J],《科技咨询导报》2009,21.[2]王瑞堂,阮海华关于现场施工管理重要性浅析[J],《工程技术与管理》2010,11.[3]张金环《浅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09,5.[4]熊利华,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思考[J],科技与生活,2010,10建筑工程技术论文篇二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在中国各地的各种建设都在铺天盖地的进行。建筑工程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合理管理建筑工程的施工,对于以后的发展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在现在的建筑工程的管理中依然存在部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工程准时、按质交付;一旦任何环节出差错,都有可能血本无归。

  【关键词】三个时期;问题;解决方案;未来发展

  建筑工程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学科,是管理学与建筑学的融合。建筑工程的施工,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基础结构施工的前期与装修及附属工作的后期。要想完美进行一项工程,则要分别从这两个方面人手。其次,在施工方面,人员管理、资源分配、工作进度等都需要考虑在内。合理的组织安排便能用消耗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盈利,相反,不合理的调控不仅会影响工程的准时交工,还会影响工程效果,验收不合格还会返修,届时耗费更多资源,使盈利转亏损。

  笔者就近年来国内各种工程所得的经验浅谈当下我国建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明确未来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工程建设的三个时期

  (一)前期的准备工作

  所谓前期,即工程建设中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基石,只有用稳固的基石做铺垫,才有可能达成完美的成果。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工程签约、统筹分析、制定施工方案、准备工作计划、制定进度表、资源需求表、现场平面图以及各项保证措施。准备工作将整个工程细细划分,使工程建设具体到每一天,这样就有力的保证了工程按时完成;同时人员资源的具体分配,使得工程合理有序的进行,避免了杂乱的操作情况。前期工作的充分准备,是整个工程的关键。

  (二)中期的工程实施

  工程建设的中期是整个工程的核心,换句话讲,工程的成与

  败,中期最能表现出来。中期主要包括工程的施工,细分就是人员的分布、机械的操作、计划的实施。中期的圆满完成也代表着大部分工程的完成,前期的充分准备对中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期之前一定要保证各方面资源的充足。中期是最需要人员操作的部分,机械操作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机械操作完成着大部分的工程建设,管理者的合理安排在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举例来讲,在道路修建工程中,机械操作完成了道路开辟、道路铺垫、路面保养;管理者需要适当安排各部分机械的操作任务,在道路开辟的时候进行道路铺垫、在道路铺垫的时候进行道路保养。合理的中期安排,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各部门协调工作,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还使机械得到合理的使用,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三)后期的工程完备

  一项工程的后期,即工程的收尾阶段,是整个工程完满完成的关键。虽然工程在此阶段大多都已完成,但依然不能大意。古语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在工程的最后阶段,施工队以及合资方依然要小心翼翼。还是以道路修建为例,后期包括道路保养、道路完成交接、场地清理、定时维护。后期工程是整个工程的装饰,即表面工作。这样工程才具有外与内的结合,使人们能够舒服的使用。

  二、问题分析

  (一)出现的原因

  我国之所以如此频繁的施工,是因为在最初的城市建设中,没有很好地进行城市建设规划,以至于部分建设老化,其他部分则是全新的,也就是各种建设的时间不统一,新老交替在不断更新,所以建设也在不断的进行着。由于建设的频繁,在中国,工期一般都很赶,完成的质量也就一般了。其次,在当下的工程建设当中,在工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都是以前底层建筑的经验丰富人员,它们以自己的实际经验领导着工程队进行建设,但是缺少系统的建设培训,这就导致了建设过程中技术的匮乏,灵感的局限使得建设产物一直风格如一,单调的视觉充斥着眼球。

  (二)各时期的具体问题

  一般问题不只是存在于某一个时期,一般一部分出错,其他的也相应出错。在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的不充足会导致各种情况,一般会有资源不足、设备出错、人员紧缺。前期的准备工作不到位就会产生这些情况,一些投资者希望用最小的花费获取最大的盈利,然后缩减开支,降低材料成本,然而,真正施工时才发现还有好多没有准备好,本来一心盈利,到最后极有可能亏损。正如上文所讲,中期是人员操作的时期,中期的存在是整个工程存在的意义,中期出现的问题往往由前期造成的,中期本身存在的问题就是管理者的合理调控问题。不合理的调控,会导致工程不按要求进行,导致不能交付。同时,人员对于机器的操作管理也是问题来源,这还是因为工程队的领导着缺乏系统的培训,或者人员监管不力。后期出现的问题则与监管有很大联系,工程队必须一丝不苟的完成每一步,即使工程完成,也要料理好后续步骤。一般出现问题有使用时限提前、使用安全得不到保障。其实,一项工程的成功点不在于工程的完成,而是建成后人们在其中获取的便利程度。认真完成工程各时期的步骤,才能真正完成好一项工程建设。

  三、管理措施

  (一)解决方案

  对于目前所遇见的问题,相应措施应该从上而下进行。首先,管理者必须是经过系统培训且经验老道着者,管理方法一直在变,我们需要结合实际,用新的管理方法以符合当下建筑要求。管理者的职业要求的提高很大程度能带动工程建设的效果,但是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认真尽责管理好每一部分,不能以盈利为前提而建设;勤勤恳恳,保质保量完成好工作,自会有盈利。在上文提到的三个时期的各种问题,前期的问题解决主要是准备工作做到位,用以保证后续工作的正常进行;中期则是人员的合理调配,这需要一位专业的管理者;后期则是工程队的后续工作,需要有人实施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未来建设的方向

  在未来的工程建设中,我们应该大力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管理者,实时了解未来建筑的走向以及当下对于建设的要求,并尽力使城市各部分建设达到同一时间段,避免施工不断给市民正常生活带来的烦躁。所以,技术的引进与创新是未来工程建设的关键,拥有自己独特的建设技术,才能使未来城市规划走上正轨。

  结束语

  工程建设是当下中国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我们要完善这一主力军,使得未来中国的建设达到标准的城市化。在此,笔者衷心祝愿未来中国的工程建设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并造福人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500―2008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S].[2]许桂荣.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J].工程造价管理,2005(2)[3]王楠,刘永前.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与案例分析[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看了建筑工程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推荐访问:建筑工程技术论文 工程技术 建筑 论文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