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灾害教育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时间:2022-04-19 14:00:05 浏览量:

摘要: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大学生作为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群体,应在建设安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灾害教育是我国灾害安全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作为应急管理部下属防灾减灾特色高校,防灾科技学院经过多年探索构建了灾害教育体系,主要包括“通识+专业”灾害课程体系、浸润式灾害校园文化、丰富的灾害实践活动等,既提升了大学生应对灾害的技能和能力,更激发其积极推进全民灾害安全教育的时代责任感。

关键词:高校灾害教育;
体系建设;
校园灾害文化经济

全球化和城镇快速化的发展,带来了社会财富的聚集、人口密度的增大,也引发了各种自然灾害风险的交织和叠加。21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3000亿元[1],自然灾害成为影响国泰民安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升全社会自然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2],灾害教育成为防灾减灾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学校成为灾害教育开展的最佳场所。目前全国高等学校近3000所,在校大学生3000余万,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应在传播和普及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建设安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开展高校灾害教育建设,不仅关系到大学生防灾减灾救灾技能和能力的提升,也关乎国家整体灾害防治能力的提高。作为减轻和降低灾害损失的关键措施之一,灾害教育在国外起步较早。20世纪70年代,新西兰[3]和日本把自然灾害防御纳入学校教育[4];
90年代,美国逐渐构建覆盖中小学生、面向大学生、延伸至社会的立体式灾害教育体系[5]。我国自2003年“非典”灾害之后开始重视灾害宣传教育,2006年确立了中小学防灾教育的基本框架,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设立“5•12”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但是,我国的灾害教育重点关注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对处于学校和社会分界点的大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群体关注不足[5]。因此,为了完善我国灾害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国民应对灾害的意识和能力,加强高校灾害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校灾害教育建设现状分析

高校开展灾害教育的目标是:以培养大学生具有灾害意识、防灾素养为核心,使其掌握一定灾害原理以及防灾减灾救灾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树立正确的灾害观,正确看待灾害本身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正确地开展相应防灾、减灾、救灾活动[6-8]。为此,自2008年至今我国高校陆续开展了相应的教学措施或活动,目前高校灾害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灾害教育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灾害学科体系,秉承“各学科综合渗透”策略,高校主要依托与学科相关的灾害类专业选修课程开展灾害教学,如地理学科的灾害地理学、气象学科的气象灾害学、水文学科的水旱灾害预测与防治、地质学科的地质灾害防治、地球物理学科的地震学原理、环境学科的环境灾害学等课程,有些学科甚至没有开设灾害相关专业选修课。除地理学科的灾害类课程覆盖灾种较齐全,其他学科的灾害课程多针对单一灾种。其次,大部分高校多以某一门类学科为特色,较少同时覆盖地理、气象、水文、地质、地球物理、环境等所有门类学科,即使具备多个门类学科,各学科的灾害类课程之间往往缺乏必要的衔接和整合。由此导致大部分高校的灾害教育内容分散、体系缺乏[9],不利于学生综合灾害意识的提升[10]。2.重理论而轻实践。课程教学作为高校开展灾害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目前仍然主要采用教师理论讲授的方式,介绍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灾前防御、前兆及自救逃生方法等灾害理论知识,对于灾时自救技巧、灾后心理疏导等救灾技能的实训演练不足。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当遇到突发灾害,学生无法灵活应对环境变化[10],迅速采取正确自救逃生措施。换而言之,单纯依赖课堂理论教学难以有效提升学生应对灾害的技能。3.教学形式重输入轻输出目前高校中普遍采用的灾害教学形式包括课程教学、科普讲座、纪念日宣传(如展板、横幅、海报)和安全演习(主要针对地震、火灾)。其中课堂教学和科普讲座主要是教师和专家讲、学生听,纪念日宣传主要是学生看,安全演习则是教师定路线,学生听指挥。这些灾害教学形式往往重视教师端灾害知识的输入,忽视学生端应灾技能和能力的输出,导致灾害教育目标“培养大学生具有灾害意识和防灾素养”难以有效实现。4.专业师资薄弱高校主要采取“各学科综合渗透”的灾害教育策略,导致一方面高校很少积极引入专业灾害教育师资人员或开展灾害教育系统培训,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多重视灾害研究,较少关注灾害教育。教师自身对于灾害知识缺乏系统掌握,应对灾害的技能和能力薄弱,难以有效推进高校灾害教育开展。

二、我校灾害教育体系建设

防灾科技学院作为应急管理部下属以专门培养防灾减灾一线技术管理人才的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自1975年建校以来,经过4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渐构建了综合性灾害教育体系。1.“通识+专业”的灾害课程教育体系。我校一方面开设了与灾害相关的多门专业选修课程,如介绍地震灾害理论及防震减灾知识的“地震概论”,介绍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涉及洪旱灾害的“水文与水资源学”,涉及气象灾害的“气象学与气候学”,介绍灾害风险评估和处置的“灾害风险管理”,介绍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及演练的“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介绍各种结构建筑物抗震设计方法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介绍常见灾害事故救护原则与方法的“急救与自救技能”,介绍灾害信息传播原则与方法的“灾害信息传播学”等[11],涵盖各种主要自然灾害,涉及防灾减灾救灾主要过程;
另一方面,自2009年起我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灾害通识课程“自然灾害概论”,该课程在系统介绍主要自然灾害的原理和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技能基础上,引入灾害与专业发展的联系。目前灾害通识课和部分专业选修课已通过“学堂在线”课程平台面向校外开放。通过构建系统整合的“通识+专业”的灾害课程体系,全面夯实了大学生正确应对灾害的知识;
将灾害教育与专业发展结合,激发了大学生投身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事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灾害教育强调知行并重,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灾害教育实践活动:(1)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借助丰富的实践教学条件(灾害相关的8个实验中心、35个实验室、2个实习基地),让学生直观认识地震、地质等灾害的致灾方式,并为其进一步探索防灾减灾救灾的方法和技术提供了条件支撑。(2)定期举行各类演练如地震疏散演练、消防安全演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应灾技能。(3)组建大学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如搬运及创伤包扎、心肺复苏等,定期前往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训练基地集训,深入提升大学生专业救灾能力。(4)举办大学生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技能大赛,将专业背景与灾害知识技能结合,在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其防灾减灾救灾的实践能力。(5)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扎实掌握灾害知识技能基础上,深入全国各地基层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和自救技能宣传活动,同时展开农村防灾减灾意识、农村房屋抗震能力、灾后居民心理救助需求等灾害相关研究实地调查,既传播了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又增强了大学生奉献担当的社会责任感。(6)通过大学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服务队等多个学生社团,为中小学、社区、单位组织开展地震疏散演练、火灾消防演习,让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灾害意识和自救技能,激发推进全民灾害安全教育的社会责任感。3.浸润式灾害校园文化。我校塑造了浓厚的灾害文化环境。除了设定每年5月为“防灾宣传月”,还建设了遍布校园的灾害文化区,如纪念汶川地震的“问地园”、认识火山灾害的“思玄苑”、反思自然灾害事件的“铭省廊”、对比建筑物抗震设计效果的“震害建筑破坏模型对比区”,此外还有国内首座等比例复原的张衡地动仪、灾害特色路名如纪念海城地震的海城路、纪念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地震台的鹫峰路,以及每年面向校内外的国内外十大自然灾害评选活动,等等。通过弥漫在校园各处的灾害文化,潜移默化地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文化素养,浸润式地影响大学生正确灾害观的形成。4.专业的师资队伍。我校作为培养防灾减灾专业人员的特色本科院校,到目前为止,构建了涉及地震、地质、水文等主要自然灾害,涵盖灾前监测预防、灾时应急救援、灾后心理干预等方面的30个专业。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为开展专业系统的高校灾害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三、关于高校灾害教育建设的建议全球已经步入大灾频发时期,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学校的灾害教育是最好的防灾减灾手段。高校灾害教育作为我国灾害安全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急待加强和完善。基于目前高校灾害教育建设现状,结合我校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以下建议:(1)高校可通过系统整合校内外“线上+线下”的优质教学资源,构建“通识+专业”的灾害课程体系,在不增加专业师资情况下,仍可综合全面夯实大学生灾害知识,使其正确理解自然灾害、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高校应充分挖掘已有实验室,利用当地各类灾害安全体验馆、科普馆,结合各地各类灾难遗迹资源等开展灾害实践教学,在深刻感受灾害基础上,激发大学生科学应对灾害的探索欲。(3)高校可将灾害宣传教育融入大学生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如将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常规内容,组建大学生救援队并在经过专业训练后,前往校外社区组织开展地震疏散演练、火灾消防演习等。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提升大学生灾害技能和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高校灾害教育不仅要让大学生系统掌握灾害知识、具备正确应对灾害的技能和能力,更肩负着激励大学生主动承担普及灾害教育、推进全社会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的重任。

推荐访问:灾害 体系建设 实践 高校 研究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