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的建议8篇

时间:2023-04-30 19:56:01 浏览量:

篇一:社区治理的建议

  

  当前社区综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社区综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社会保障综合治理是解决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途径。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是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于决定性阶段。综合治理工作能否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关系到服务XX区发展的大局。结合综合治理的实际,探讨了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当前开展矛盾纠纷调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以及群防群治等工作还存在些许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基层人民调解难作为

  基层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调解员没有接受系统的法律培训,导致一些调解员在调解矛盾纠纷过程中法律规定和责任不明确,存在重结果、重口头、轻程序等问题,强调口头而忽视程序,同时,一些口头调解没有做记录,也没有做记录或登记,这给文件的保留带来了困难。

  2、社区警务工作难开展

  运行机制还没有到达建立健全,社区的警察工作也没有标准化。由于缺乏对社区警务概念的理解,对社区警务没有达成共识,公安机关也没有完全实现警务重点的向下转移和向前转移。此外,现有警力不足,基层民警面临许多临时应急任务,难以一心一意工作。所以,尽管一些社区有社区警务标志,但若不建立规范,社区警察很难在运行机制的社区下开展工作

  3、基层创建工作难见成效

  基层治安建设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各项措施的载体,是解决新时期突出治安问题、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治安改善的有效形式。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对基层和平建设的认识也很低,难以推动基层和平建设。群众的积极性普遍不

  高。即使尽一切努力推出,一些人仍然“发送”而不是“移动”,例如口号、会议安排和专栏报道。实施大规模预防和大规模治理组织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将社会保障和建设和平视为一种负担,将勇敢的行动视为干涉自己的事务。

  4、普法教育难适应形势

  群众法制观念的更新与法制建设之间存在差距。在法制建设日新月异的当今,广大群众法制观念日益增强,但在”是与非、似懂非懂”之间,与法制建设的脚步存在差异,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错误思想在群众中普遍存在。一旦认为自身利益遭到侵犯时,不是依靠政府、依靠法律来保护自己,而是采取闹的方法求得解决。同时,多数群众仍然保持”法不责众”的心理,认为只要闹的人多,法律及执法机关就无法处理。职能部门和执法机关在依法办事的过程中难免与群众发生分歧,是导致群体性闹事事件发生的一个原因。

  二、意见和建议

  为了能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机制。一是实行领导负责包案制度。坚持一把手负责,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二是完善工作责任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归口调处。三是落实排查制度。坚持经常性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四是加强信息反馈及报告制度,实行小事每周报,大事随时报,无事零报告。五是推行奖惩制度。通过表彰奖励、通报批评、黄牌警告、一票否决等制度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2、大力推进社区警务规范化建设。一是进一步明确社区民警工作职责,使其工作内容具体化、操作程序化、考核指标数字化,逐步完善警务工作规范。进一步确立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公开与秘密相结合、动态巡逻与静态值守相结合、日常管理与重点教育控制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逐步完善治安防控工作规范。二是最大限度挖掘社区资源。在常与社区群众接触,多与社区群众交流,广泛发动社区群众搜集社区

  信息的基础上,对一些不安定的苗头性因素,及时发现,共同化解。同时积极开发社区内的治安辅助资源,最大程度激活“联防联动”机制,引入更多的力量参与社区的治安防范控制。

  3、全面提高综治队伍综合素质。提升综合素质,关键在于队伍自身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整体作战能力。必须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要求出发,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结合主题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认真查摆思想认识不足、工作

  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综治队伍切实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群众满腔热忱。

  4、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丰富法制宣传内容,加强法制宣传园地建设,在公共场所建立固定和流动法制宣传设施,结合当前形势和自身工作特点,定期在学校办、公众场所办普法宣传栏;加强传媒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在群众便于观看、喜闻乐见的传播渠道中开设专题,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服务阵地建设,通过广泛的宣传活动,使得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与时俱进。

  除了上诉的问题和建议,我们综治工作还要以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承认问题、懂得发掘问题、扑下身子深入研究和解决问题为主线,通过持续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而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促进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才能有效提高综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二:社区治理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工作的意见建议

  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环节,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但目前社区治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多元共建共治的活力不够,社会力量参与度还有待提高;二是服务居民的能力不足、精细化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三是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短板,队伍年龄结构还有待调整。四是对便民服务相关内容宣传的力度、深度、广度有待加强。因此建议:一是要夯实基础,提升服务能力。要提升社区服务中心软硬件,持续加强社区服务平台和智慧社区建设,优化服务环境,提高办事效率,满足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二要完善机制体制,促进规范运行。要健全多元治理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等工作机制,完善社区各项规章制度,持续学习和推广“军门社区13335工作法”,促进社区治理规范、高效、有序运行。三是要整合资源,强化多元共建。广泛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基层社区治理建设,特别是要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

  性,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三是要注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保障。要强化社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加大对社区干部的关心关爱,拓宽社区干部成长链、晋升链。四是要加强宣传,提高知晓率。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多渠道地进行宣传,让居民普遍知晓社区智慧平台、长者食堂等便民服务项目,提高居民自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篇三:社区治理的建议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在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社区治理存在一些问题,如治理体系不完善、参与度不高、公共服务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创新农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社区治理体系。构建完善的权力机构和参与机制,建立起居民自治的组织形式,让居民参与决策。设立农村社区居委会,发挥居委会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同时加强对社区干部的人员管理和考核。

  二、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社区干部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增强社区管理能力。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提高社区干部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

  三、提高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村社区提供适宜的公共服务,包括公共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加强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四、拓展社会参与,增强社区自治意识。鼓励社会机构和志愿者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同时,加强社区自治意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社区共治。

  五、加强社区与政府的沟通和协调。政府要加强对社区的支持和帮助,听取社区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双向沟通的机制,实现政府和社区的协调一致。

  综上所述,加强和创新农村社区治理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政府和居民要共同努力,加强沟通和协调,才能促进社区治理和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

篇四:社区治理的建议

  

  城乡社区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庄浪县紧紧围绕“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要求,以积极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强制度、补短板、增投入、促创新,夯实基层基础,强化管理服务,有力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乡社区基础设施配套急需完善。

  城乡社区办公场所有限,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县城面积不断增加,辖区辖区后民人口急剧增加,现有社区管理半径过大,不能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好地服务,新成立的社区急需投入使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中,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的专业人才严重围乏,导致阵地建设基础相对薄弱。

  二是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急需加强。

  社区最主要的工作是为城区居民提供最优质、最精准的服务,并且国家层面对社区承担职能也有明确界定,但社区仍然承担着许多行政化职能,导致城乡社区服务能力弱化,不能很好的与新形势下社区治理要求相匹配。

  三是社会力量参与城乡社区建设不充分。

  社区、社工、社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三社联动“更是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城乡社区紧密围绕“三社联动“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政府职能部门与

  社区之间的职责不明、权责范围不清依旧存在,社区与辖区单位、小区物业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为民便民服务的事项还不够精准,工作推进的进度还不够均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不够多样化、信息系统的数据还不够完善、社会组织建设还不够规范、专职工作人员配备还未到位,社区从“全包”“购买”服务的过渡仍止步不前,“政社不分”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阻碍了社会广大群体的参与范围,同时也抑制了社会力量在社区工作管理中的作用。

  二、对策及建议

  基层是落实党的民生民政政策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是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的重要载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形势下必须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工作。

  一是重视阵地队伍建设,夯实社区基础条件。

  要对城乡社区建设进行全面规划,不断完善和扩大新成立城乡社区服务职能和办公场所。综合考虑社区规模、人口数量、管理幅度等因素,按每1000名居民不少于1人的比例配备专职社区工作者,居民5000名以下的按照不少于5人配备。

  二要完善社区体制机制,构建新型社区治理体系。把增强和优化社区服务能力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建设完善社区设施,打造便民利民生活圈,借鉴“枫桥经验和北京市西郊区“街区吹哨、部门报到“等先进模式,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驻区单位共驻共建机制和社区工作议事机制,定期研究资源共享、社区共建等事项,着力推进社区服务”全覆盖”。

  三要运行“三社联动“机制,共筑多元智慧新社区。按照每个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10个社区社会组织的标准,大力培育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专业调处类等社会组织,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群众组织、社会组织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组织体系新格局。不断借鉴推广“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等做法,加快推进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广泛吸纳辖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辖区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实现数据汇聚、服务下沉,不断丰富社区工作的内容和开形式,逐步构建设施智能、服务便捷、管理精细、环境宜居的智慧社区,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以居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依托“三大”活动载体,多渠道搭建“三社联动“服务平台,科学设置和承接服务项目,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综合、优质服务,切实发挥三社“在服务居民群众、搞好社会治理中的“同频共振作用,逐步实现“三社联动”遍地开花、全面发展。

篇五:社区治理的建议

  

  社区如何做好社区治理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社区治理工作,是一项事关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下面就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谈一点个人肤浅的认识;

  目前,我们城关区就处于这样一种复杂的局面,不稳定因素表现在方方面面:

  1随着企业的分流改制,协解、退休、下岗和失业人员不断增加,大部分人找不到工作,生活困难的居民日益增多,怨气很大;2外来流动人口增加导致溜门撬锁、盗窃、抢劫的刑事案件时有发生;

  因此,社区治安“久治不安”和社区违法犯罪“常打不息”已经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顽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必须走“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之路,同样我们在处理社区违法犯罪问题也要以预防为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预防社区违法犯罪,保障社区健康安全文明的发展,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四个结合:

  一、治安、文明和福利结合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最基层单位,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没有社区的稳定,也就没社会的稳定;

  城市社区要正常稳定地发展,首要的标准是安全,治安搞不好,群众就没有安全感,因而其他任何建设都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必须以治安为突破口,加上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搞好公益福利,才能将城市社区搞好;

  首先,加强城市社区治安管理;第一,在社区中建立户籍民警执勤室,使民警紧贴群众,不但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而且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群众有困难可以及时找警察;另外建立执勤室不仅维护了社区内部治安秩序,而且也加强了外部巡查,控制了周边环境和社区的各个社会层面,从而保障社区内外良好的治安秩序;第二,建立社区保安巡逻队可由下岗失业人员组成加强社区内部巡逻;确保社区内的打击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在力度、时间和空间上有绝对的优势;总之,公安民警和保安在城市社区内不断流动和频繁出现,不但会方便社区居民,而且还给犯罪分子极大的威慑力,减少犯罪得手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减少犯罪,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其次,搞好文明建设,培养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倡导社会新风尚;文明是一种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和状态,其中包括已经取得的积极成果,作为一个整体,它是进步的总体状态;因而在城市社区中举办市民学校,不断对居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意识教育;发展安全社区,卫生社区,植树美化环境社区等;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和群众志愿者活动等,使广大社会居民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

  最后,促进城市社区的公益福利;美化环境,修整街道,搞好社区卫生,建立老年幼儿活动场地,开展扶弱助残的活动;设立社区的诊所,方便社区居民看病或急救,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的宣传;设置专人管理城市社区车辆的停放,使得城市社区给人一种安详和平、处处井然有序的美好印象,从而使得城市社区的违法犯罪的现象得以减少;

  二、人防、物防和技防结合

  第一,加强人防,强化动态防范;加强治安组织网络化建设,在社区关键部位配备人防力量进行控制,在社区设立户籍民警执勤室,组建保安巡逻队,白天有民警坐岗督促,晚上有保安分片包干;另外还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群众联防组织,选出楼栋值班人员等,这样的人防力量覆盖了整个社区,犯罪分子自然难以下手;

  第二,落实物防,加强防范硬件建设;我们可以要求社区居民大家出钱筹集资金安装防盗门、防盗窗,另外有辖区单位资助建立治安管理办和民警保安执勤室,安装单元电控门闸和围墙护栏等;实施封闭管理,形成立体的防范格局,预防犯罪;

  第三,进行“技防”尝试,有选择地防范;因为“技防”需要大量资金,而社区很有可能承受不了,也不一定处处都需要,所以有选择性地选择重要地区重点预防,安装住宅区电子遥控门和对讲系统,安装红外线报警系统和电视监控摄像头,完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使得社区得到高层的保护,更加进一步地预防违法犯罪;

  三、管理与服务结合

  城市社区的管理工作涉及面广,要使管理工作及时到位,达到预防违法犯罪的效果,首先是要管理领导机构班子到位,制定出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完善自治管理制度,比如制定社区文明公约,规范居民个人行为;制定出入凭证制度,净化社区来往人员;制定治安联防队员选拔、培训、教育和考核制度,强化激励机制;完善外来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外来人员控制;落实社区出租屋管理,杜绝将房屋出租给有犯罪嫌疑的人,有嫖娼、涉毒和参赌嫌疑的人等等;其次是要采集广泛信息,结合人口普查、户口调查和情况询查,建立综合信息网络;运用电脑管理,将外来暂住人口按照常住人口的方式管理,全部登记造册,输入电脑,并明确管理重点,有条件的还可以大力发展信息员,发展科技管理,使社区管理进入现代化;最后,要配合当地的公安派出机关,坚持走群众路线,建立一支高效的现代化治安管理力量;

  在搞好城市社区的管理职能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城市社区的服务职能;众多公益福利性服务,不但体现了社区管理机构对广大社区居民的关心,也体现了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相互支持和相互帮助,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促进了新型人际关系的形式,改变原来的社区特有的疏远冷淡的邻里人际关系的特点,从而使社区居民感到生活环境的安

  全和人际关系的温暖,形成团结的一个整体,因而在必然减少犯罪分子作案的可能性的同时,维护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连心的传统美德;

  四、宣传教育与重点帮教矫正结合

  开展城市社区的宣传教育,是城市社区管理的基础,其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来提高居民素质,消除产生犯罪的主观条件,提高预防犯罪的意识和积极性;首先是思想、道德教育,通过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及高尚情操教育,使居民了解目前治安状况及预防犯罪与本身利益的关系,树立共同创建美好家园的集体主义思想,净化社会环境,预防犯罪;其次是文化知识教育,通过对城市社区居民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法制知识和科学知识的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使社区居民自觉守法并懂得怎样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打击和预防犯罪;

  除宣传教育以外,城市社区还应加强重点帮教,实现城市社区的矫正;另外,我们还要加强城市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健全民间调解组织,发现矛盾,积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从而化解矛盾,平息纠纷,防止事态的恶化,把问题解决在城市基层社区,预防民事纠纷转化为严重的刑事案件;

篇六:社区治理的建议

  

  社会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城市社区治理现状分析及建议中国人民大学 谭靖摘要: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深入,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明显,基层社区治理问题无论是作为基层政府重要的工作领域,还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空间维护角度而言,其重要性均日益突显。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最终都集中到社区治理工作中,本文通过对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的梳理,分析出社区治理工作现状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从更有利于实际工作开展的角度提出工作建议。关键词: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社区自治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深入,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明显,基层社区治理问题无论是作为基层政府重要的工作领域,还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空间维护角度而言,其重要性均日益突显。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最终都集中到社区治理工作中,鉴于社区治理与百姓生活严密的相关性,如何更好地开展社区建设以及寻找更为合理的社区治理方法俨然成为一个重要的实践探索。随着社区治理的地方经验不断涌现,我们更能够意识到各个发展程度以及城市与乡村间治理过程中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社区治理课题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目前治理困难的症结在哪里,以如何解决治理能力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为重点,提出社区治理工作的新思路。一、城市社区治理问题分析鉴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及人口数量的差异,在开展社区治理工作中政府所面临的情况十分复杂,无法实现从上到下、从南到北统一的工作模式。具体到某一个地区或者某一个城市,基层政府和社区工作者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实际问题,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一)社区的民众在政治态度和公民参与热情等方面表现出层次差异性伴随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开,国家无法再继续“全国一盘棋”的整体化社会管理模式,在城市人口中由于机构改革、住房商品化改革、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间流动以及集体化土地市场化开发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中社区形成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按照市场供需模式,大致可以将城市社区分为商品房社区、经济适用房社区、两限房社区、城中村遗留社区等不同形态。在商品房社区中居住的多为中上阶层人士,他们更多地注重主张权利的诉求,而普通的中下阶层普通群众,因居住环境、经济条件等的现实状况,他们则更看重现实物质的保障。如何解决同一社区内不同经济条件、教育程度的居民群体间对于社区环境、·222·社区建设、社区文化氛围等方面差异化的权利诉求,是摆在社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是影响社区良性发展矛盾焦点。(二)社区管理者的治理能力相对有限,无法适应新时代群众对于治理工作的要求社区治理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人的问题。鉴于社区工作基础,很多社区工作者从学历、能力方面来讲,基础素质还有待于提高,与当前社区发展需求对比,特别是在专业化方面还有狠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其二是物质方面。社区工作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基层政府在现阶段更重要的是保证好居民基础公共服务,相对于生活水平较好的群体,政府更应该将精力集中放在社会中下阶层人民群众的服务保障工作上来,提供公共物品,做好基础公共服务,保障中下层百姓的基础物质利益诉求,化解那些由于基础利益保证问题所带来的冲突和隐患。(三)社会自治能力差,群众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建设严重滞后社区事务自治工作需要政府、社区工作者以及社区居民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基层政府执政能力的高低、社区居民素质的差异、社区工作者工作水平的高低以及对社区治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往往造成日常工作中的被动。受传统“官本位”思维的影响,普通群众对于社区自治没有完整认知,很多人还是依赖“大政府”、“保姆型社区”模式,甚至一些社区工作人员对于当今社会针对社区治理工作的要求都感到无法适应、难以接受。居民日常对于需要入户开展调查、收集社区居民基础数据、参与节假日开展的社区活动等有利于社区治理良性发展的工作往往表示不理解或不关心,认为会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打扰居民休息等,进而影响到社区正常工作的开展。由于我国公益化组织发展滞后,居民普遍没有自治经验,业主委员会等有利于社区自治的组织建立难度相当大,或者即便成立但在日常维护运行过程中发挥作用也有限,使得在社区治理中往往因为物业服务、环境卫生、停放车辆等问题引发各类矛盾,造成社会治安不稳定。二、城市社区治理建议从历史的沿革来看,我国地方政府经历了从“全包政府”和“全管政府”到“小政府大社会”和“有限政府”这样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与此同时,伴随政府职能转变,基层政府治理工作更多的是由过去简单的“属地管理”模式向“有机结合”模式的方向发展,治理的要求也从满足单一向整合方向发展。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基础就是社区现代化建设,就是要从普通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出发,做好基础建设,完善社区功能,这是关乎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因此,要将进行社区治理机制改革、解决社区实际问题、开展社区治理工作提高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而真正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在进行城市基层治理改革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把党建引领放在首要的位置。通过党建引领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带头作用,无论是基层街道办事处党委还是社区党委都要逐步从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领导力为中心,提升社区治理能力,营造出党建引领,社会共建的良好氛围;二是从基层出发,充实下沉各方面力量。深入贯彻中共十九大关于治理重心下移的决策部署,要让基层政府工作起来有抓手,能办事。按照基层政府和社区工作范围,规范街道和社区的职能范围,认真梳理职能清单,严格按照清单规范处理事务,依据自身职责界定出实际工作中的主要责任与辅助责任,将街道办事处及社区从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引导和强化社区开展自治工作;三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工作要求,始终把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作为日常工作的指挥棒。要真正从群众实际需要出发,从解决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服务为要义,提供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

篇七:社区治理的建议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些问题既包括传统问题,如治安不良、矛盾纠纷等,也包括新问题,如网络犯罪、信息泄露等。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薄弱。

  近年来,我国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基层社会化管理却落后于时代。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建设慢、设施更新缓慢、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二)管理粗放。

  由于人口众多、任务繁重,基层管理均采用了粗放的管理方式,对于某些重点问题的治理也仅限于消防安全、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层面,但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就相对薄弱。

  (三)流程低效。

  由于基层社区的机构缺少资金、人力、物力等,导致处理问题的流程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给群众留下不良的印象,导致其对社会治理机制失去信心。

  二、建议和措施

  (一)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意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意识是

  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需要不断做出努力以提升政务公开、民主参与和社区管理建设等方面的水平和质量。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建设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可以促进民主管理和政权的合法性,让人们理解和感受到治理的正当性。需要注重基层治理组织的形成、功能设置以及规范体系的建构,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执行能力。

  2.完善机制规范。从改进理念开始入手,逐渐向体制、方法等诸多方面全面完善。制定一系列相关规范,建立特定的制度及管理体系,以推动各项基层社会治理任务的规范运行。例如,建立投诉与求助工作机制、社会治安防范体系、社会组织服务体系等等。

  3.普及基层社会治理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普及基层社会治理的知识及理念,让公众理解现代化基层治理的重要性、作用和方法。采用宣传海报、电视广告、宣传员讲解等形式,向广大居民宣传基层社会治理知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意识宣传,有效提高社区居民意识和参与度。

  4.建立沟通渠道。这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意识必不可少的措施。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才能有效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意识,包括广泛倾听并积极统计和反馈群众意见,以及利用社会网络和媒体等手段,发动社会团体和社会资源等共同参与基层社会

  治理。

  5.加强基层民主服务。人民群众是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应充分发挥民主服务的作用,协调管理关系,不断增强自我管理能力。要积极推进社区自治,强化社区监督功能,提升居民治理能力,以真诚的服务和立足实际的实践,增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工作的积极性。

  (二)优化基层服务中心的建设与配套设施。支持各地优化基层管理服务功能,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合理规范基层社会服务机构建设。

  1.扩大基层服务中心的覆盖范围,提高服务的可达性和有效性。

  2.加强建设管理,建立完善的财务、人事、物资管理制度,确保基层服务中心的运行和服务质量。

  3.强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和数据共享平台,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4.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配备专业优秀的工作人员,并为其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5.加强与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志愿者等社区资源的协作和联动,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覆盖面。

  (三)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实现现代化,从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加强投入,科技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技术创新,更好满足社区群众需求。

  1.制定合理的法律和政策,以保障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2.建立多方合作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社会治理的公信力。

  3.提高社会治理人员的素质,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治理形势。

  4.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网络化、数字化手段来提升社会治理效率。

  5.推动基层参与和治理的全面深化,以民主、法治理念为指导,建立与民众的沟通渠道,加强基层治理效果。

  6.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综合能力,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治理模式,以达到现代化的要求。

  (四)提升基层社会管理专业化水平。各地加强基层行政干部和群众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晋升管理等工作,增加专业人员的力量支持,提高专业水平。

  1.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人员的培训。注重实践性、针对性和系统性,提高基层社会治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评价机制。建立基层社会治理评价机制,对基层社会治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工作水平等进行科

  学评估,以评估结果为导向,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人员的专业发展。

  3.实现职业化管理。建立基层社会治理人员的职业化管理制度,设立专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机制,为基层社会治理人员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4.强化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人员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他们信息素养,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效率和专业水平。

  5.加强交流合作。政府和各级组织应积极开展基层社会治理人员交流与合作,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经验的共享和创新,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五)构建督导考核机制。依据不同的基层社区形成、功能设置和规范体系,制定能够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有效运作的考核机制,加强基层组织机构的规范性,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新状态。

  1.设立督导机构。建立专门的督导机构,设立专职的督导人员,并配备相应的工作经费和审查、考核等相关机制。

  2.明确督导内容。督导对象包括基层社区、村委会、居民委员会和社会组织等,督导内容包括基层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安全、社会服务、社会调解等。

  3.制定督导标准。建立相应的督导标准和考核指标,让基层社会治理实现标准化管理,确保治理工作落实到位。

  4.加强督导力度。通过定期巡查、通报曝光等形式,加强督导力度,对督导发现的问题及时跟进、整改。

  5.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督导工作,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改进和提升。

篇八:社区治理的建议

  

  对于社区治理工作几点意见建议例文稿

  关于社区治理工作的几点意见建议

  范文稿

  一、我县社区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不足

  我国社区居委会从法律上定性为居民自治组织,而在实际工作中,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政府却在持续向其转移行政事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长期以来都没得到有效地解决。政府职能部门习惯把社区作为政府的“腿”,将各种行政性工作任务下派到社区,令身兼数职的社区工作者分身乏术,难以系统、持久地给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支持和帮助。

  2、社区多元主体关系有待理顺

  行政部门、街道、社区各层级之间职责界定不够明确,关系也未完全理顺。行政部门代表政府行使职权,更多的是体现在任务下达、政策制定和监督指导上;街道作为派出机构,权责错位矛盾比较突出,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还不强,各类执法、协管员队伍缺乏统筹协调、各自为战的情况一直存在。社区居委会行政负担较重,自治空间较小,影响为民服务的质量。目前社区工作更多的体现为搞活动、下命令、定指标,没有持续影响力。过于注重事后管理、过于注重硬性手段,导致许多现实问题在现有体制下难以有效预防解决。

  3、社区工作队伍不稳定

  近几年来,社区工作领域逐步拓宽,工作对象不断扩大,随着工作任

  务不断增加,对社区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前社区工作人员职业定位不明确,专业人员少,志愿者队伍建设更是严重滞后。加之收入待遇偏低,没有建立稳定的薪酬保障体系和工资增长机制,导致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工作队伍的不稳定及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居委会的工作效能。

  4、社区共治网络发展不均衡

  目前,纵向式的行政组织结构,和上头大、下头小的组织设置及人员配备,导致社区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封闭性、机关化、行政化的特点,这和开展社区工作要求的开放性、基础性特点不相适应。表现在社区层面设置的各类站、室、中心等服务和活动载体,有不少资源没有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各类人员由不同部门管理,政出多门,各自为战,难以收到良好的整体效果。

  更为主要的是社区党的组织建设严重滞后,即便有大多也是形同虚设,并没有有效地开展工作。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在服务居民和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作用不足。目前,我县城区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社区只有

  9个,参与社会治理的工作模式尚未形成;物业企业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强管弱服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双报到”

  单位虽然已经到社区报到,但志愿服务内容与社区契合度不高、形式较为单一,尚未形成工作合力。

  5、以行政为主导的社区工作模式亟待改善

  目前的社区工作,以服务居民为工作对象,以服务党委政府工作为中心,这种对上负责、宏观指导的指导思想,与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带来的对下负责、微观帮助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导致社区工作在服务对象的细划和分类指导方面线条比较粗,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方面,属于“你有求、我才去帮”的被动式的服务。没有主动从弱势群体的角度切入,推动助人自助观念和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落实了。在社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具体事件考验着社区工作者的思维、处置、应对能力,对社区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从业技术的要求也非常高。传统的以行政为主导的工作模式势必会受到最现实的挑战,对服务对象特别是弱势群体存在居高临下的心态,没有与求助者建立平等的关系,并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就必然影响工作绩效,严重的甚至会损害社区的形象。

  二、构建完善社区治理模式的建议

  新形势下,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做好社区治理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针对我县的社区建设实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社区治理工作。

  1、加快社区居委会去行政化进程

  建议在我县城区选择各方面条件相对完善的居民社区设立试点,对社区目前承担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规范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服务站的职能,切实解决长期以来社区职责不清、行政事务负担过重等问题。实行行政事务社区“准入制”,拦截、过滤政府下达的大部分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任务。同时,把政府直接为群众服务的行政职能赋权于社区,进一步强化社区的服务力、执行力。

  2、转变政府职能,主动适度放权

  一是强化对城市社区管理制度的研究和制定。用切实可行的制度来规范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方方面面;加大政策扶持培育,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区民间组织的成立,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兴办公益事业,并为之提供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支持。建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和扶持基金,特别是对新兴产业、民生产业等领域的新社会组织,在创办之初给予资金扶持,并依据社会组织的服务类型制定税收优惠扶持政策。

  二是大力推行“议行分设”。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发挥政策制定、资源提供和服务监管的职能,而具体运作可由社会组织实施。逐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一些适合市场运行的社会服务事务,如社区居家养老、环境卫生、治安巡逻等交由发展成熟的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政府则负责对其运作进行监管。

  3、提升社区干部治理能力

  立足于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不断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大力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一是明确社区工作者的配备标准。推行网格化管理,按照

  200至

  400户左右划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

  1-2名网格社工,作为“全科医生”负责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服务居民群众等工作。二是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社区机构纳入事业单位序列、工作人员纳入正式编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办公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三是促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使原有的社区工作者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更好地胜任新时期社区工作的任务和

  要求。

  4、完善社区管理制度

  一是职责规范化。研究制定关于强化社区治理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社区的职能定位、内设机构、运行方式、办事流程和服务

  标准,理顺与政府部门、居委会的关系。二是管理制度化。参照国家和省市出台的相关法规和文件要求,建立以年度目标和项目化运作为基础的任务分解体系,以专项财政经费和预算增长机制为核心的财政保障体系、以群众满意度为目标的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以工作绩效排位制和责任追究制为重点的实施监督体系,推动社区治理健康有序运行。

  5、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所有社区,都要建立党的小组或支部,并全方位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中。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各类社会团体为依托,社区党员、居民群众、共建单位共同参与的共驻共建组织体系。要进一步巩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对于一些必须交由社区办理的事情,要严格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给予相应的经费和职权。街道党委要加大对社区党组织的指导力度,帮助其理顺社区与业主委员会、民间组织的工作关系,推进社区由忙事务向抓服务回归,真正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性组织。社区要加强主体意识,把闲散在社区的代表委员、草根能人等优势资源组织起来,通过联席议事听取群众心声,打通居民诉求与政府决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由“替民做主”向“让民做主”的转变。建立和发展与社区工作相适应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吸引更多的党

  员、干部、团员、少先队员和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共驻共建、互利多赢的共治格局。

推荐访问:社区治理的建议 治理 建议 社区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