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治理三起来实施方案7篇

时间:2023-05-01 10:07:01 浏览量:

篇一:县域治理三起来实施方案

  

  县人社局贯彻落实县域经济“三起来”工作汇报

  县人社局贯彻落实县域经济“三起来”工作汇报

  县人社局紧紧围绕县域治理“三起来”要求,落实三项措施,着力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履行好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责任使命,现将人社局落实县域治理“三起来”情况汇报如下:

  一、围绕强县和富民的统一,持续推进稳就业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转移就业。今年受疫情影响,就业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返乡农民工、贫困劳动力就业面临“出不来、走不通、进不去”的困境。县人社局主动探索落实“三有一可”工作机制,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的办法,加大转移就业力度,一方面主动走出去,成立外出务工专项联合党支部和域内就业专项联合党支部,在郑州、北京、重庆、深圳、上海等地区设立外建党总支,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工业企业联系,及时获取用工信息,另一方面,将用人单位请进来,我们与浙江义乌、江苏江阴等地人社部门建立劳务输出合作关系,邀请该地区用工单位到我县举行专场招聘,今年以来,共组织专场招聘2场,有组织转移就业30.863万人,其中组织专列专车930多趟次,输送农民工省外就业13.69万人。

  二是大力保障县内就业,加强与产业集聚区企业沟通联系,主动上门搜集用工信息,利用县乡村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进行发布,组织各村支部书记到产业集聚区参观,了解产业集聚区企业用工情况、福利待遇等信息,强化宣传效果,今年以来,实现县内就业70653人。

  三是全面确保贫困劳动力就业。针对外出务工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用活用足上级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和政府购买基层服务岗位,发挥“两岗”兜底保障作用。截至目前,全县开发贫困劳动力各类公益性岗位1775个,政府购买基层服务岗位9265个。

  四是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围绕创业带就业这一主线,抓好政策落实,积极为创业人员提供服务,一方面扩大贷款对象范围,除原规定创业担保贷款对象外,将农村自主创业农民也纳入了支持范围。另一方面借助网络平台优化申请办理流程,实现一网通办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政策解释宣传,形成示范案例,以点带面、梯次推进。今年以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45笔共11175万元,实现了745人创业,带动了1779人就业。

  二、围绕改革和发展相结合,深入落实各项惠企便民政策。

  一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效能,深入推进“一网覆盖、一次办好”,开展政务服务“一次办妥”事项梳理工作。在政务服务网上,对141项政务服务许可事项要素进行进一步规范、完善。开展“互联网+监管”系统监管事项清单和实施清单维护工作,确保了主项覆盖率百分之百。

  二是落实社保惠企政策。打好社会保险“降减缓返延”政策组合拳,减轻县域中小微企业负担,增强中小微企业活力,助力社会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436.4万元,涉及企业301家,职工14.2万人;返还失业保险稳岗资金51.7万元,惠及企业16家,切实帮助企业纾困发展。

  三、围绕城镇和乡村贯通,架起人才桥梁。

  县人社局立足自身职能,深入开展招才引智工作,一是做好人事考试、公开招聘等工作,今年以来,2021年高中职专教师招聘465人,初级中学教师招聘100人,小学教师招聘140人,幼儿园教师招聘100人;

  二是精心筹备参加全省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引进更多的人才。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基层人力资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服务平台建设不能满足城乡就业和社保服务需求。

  二是就业各项政策缺少灵活性,创业贷款以及公益性岗位条件限制过于严格,基层缺少自主权。

  三是需求引进人才待遇偏低,留才难。

  面对存在问题,一是希望上级部门能加大人力资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基层县乡村三级服务机构,重点加强村级服务机构建设,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就业和社保服务。

  二是在政策上适当放宽限制,赋予基层更多自主权,让基层能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政策措施,更好发挥公益性岗位和创业贷款对就业促进作用。

  三是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做到制度留人,同时注重人才培养机制建设,让引进人才能在岗位上获得成长,建立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薪酬待遇管理机制,提高引进人才福利待遇。

篇二:县域治理三起来实施方案

  

  第一章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

  (一)项目名称

  商丘混凝土预制构件项目

  (二)项目建设性质

  本项目属于扩建项目

  二、项目承办单位

  (一)项目承办单位名称

  xx投资管理公司

  (二)项目联系人

  XXX(三)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公司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创新为源动力,不断投入巨资引入先进研发设备,更新思想观念,依托优秀的人才、完善的信息、现代科技技术等优势,不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以实现公司的永续经营和品牌发展。

  公司不断推动企业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提升品牌管理能力,实现从产品服务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公司积极申报注册国家及本区域著名商标等,加强品牌策划与设计,丰富品牌内涵,不断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和服务市场份额。推进区域品牌建设,提高区域内企业影响力。

  展望未来,公司将围绕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梦想、责任、忠诚、一流”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围绕业务体系、管控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重塑,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及业务模式的创新,加强团队能力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供应链管理平台。

  公司坚持提升企业素质,即“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诚信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培育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企业员工,企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项目定位及建设理由

  预制构件的品牌效应较为明显,产品必须经过市场的检验和认可,并逐步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后,才具备市场可信度。因此,新进入者面临品牌壁垒。

  未来5年我市的发展定位是:“六区一中心”,即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创新发展推进

  区、产业转移转型示范区、枢纽经济试验区、城乡统筹发展承载区、开放前沿发展先行区、华夏历史文明殷商之源传承创新区。

  四、报告编制说明

  (一)报告编制依据

  1、承办单位关于编制本项目报告的委托;

  2、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法规、规划;

  3、现行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和规定;

  4、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政策;

  5、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二)报告编制原则

  1、立足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客观条件,以集约化、产业化、科技化为手段,组织生产建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目标。

  2、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节省投资、加快进度。

  (三)报告主要内容

  报告是以该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和国家有关法令、政策、规程等以及该项目相关内外部条件、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针对项目的特点、任务与要求,对该项目建设工程的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建设内容及规模、市场需求、建设内外部条件、项目工程方案及环境保护、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项目风险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测算和论证,以确定该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效益的合理性。

  五、项目建设选址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占地面积约93.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

  六、项目生产规模

  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xxx立方米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生产能力。

  七、建筑物建设规模

  本期项目建筑面积114789.23㎡,其中:生产工程74578.56㎡,仓储工程19139.40㎡,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12470.63㎡,公共工程8600.64㎡。

  八、环境影响

  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宜规划要求,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良好,项目在运营过程应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环保法规,采取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各项污染物都能达标排放,将环境管理纳入日常生产管理渠道,项目正常运营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不会引起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变,从环境影响角度考虑,本评价认为该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九、项目综合评价

  本期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投资方向正确,资本结构合理,技术方案设计优良。本期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是积极可行的。

  第二章项目投资背景分析

  一、行业的发展趋势

  装配式建筑行业为我国新兴产业,随着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该行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行业发展趋势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为信息化管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一体化装修,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可以改善建筑品质、提升产业效率,同时达到节能、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等目标,对节能减排及推进城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筑产业现代化致力于高效产业链,不仅研发和设计环节采用通用标准,而且建筑材料也在工厂进行预制生产,再在现场进行装配。建筑产业现代化分为住宅产业化、工业建筑产业化、装饰行业产业化,其中住宅建筑面积占比最大,住宅建筑产业化发展最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很快,快速增长的住宅需求刺激了住宅产业的快速发展。

  由于建筑行业的工作环境艰苦,进入建筑行业的员工流动性大,培训不足,要想保证工程质量,管理成本较高。住宅产业化既可满足急剧膨胀的住宅市场需求,又能保证高质量的住宅建设,是机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升级换代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整体质量、降低物耗、能耗的必经途径,是建筑制造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行业与行业上下游的关系

  装配式建筑行业包括装配式设计、预制构件生产商和装配式建筑承包商,上游为生产构件所需的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商,下游为建筑项目的开发商、总承包商。

  行业的上游主要为钢筋、水泥及砂石等企业。上游行业集中度较低,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供应充足,如果原材料价格发生波动,将直接影响砼结构构件行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

  行业的下游主要是房地产、建筑承包商等企业;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本行业的发展,根据wind数据统计,2020年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额为141,442.95亿元,同比上涨7%,建筑行业拥有广阔的市场。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建筑行业对预制PC构件的需求日益增加,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必然对砼结构构件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紧扣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打造创新发展推进区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快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着力建设创新发展推进区。培育科技战略资源力量。制定实施科技强市行动纲要,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夏邑、睢阳创建省级高新区,实现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基地)全覆盖。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创建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创新平台。鼓励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创新创业团队、高层次人才等在我市建立各类新型研发机构。推进各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打造技术转移平台,集聚和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支持商丘科学院、农林科学院发展。加快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离岸孵化器。争取商丘纳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区和异地共建区。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完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完善创新型企业服务体系,落实支持创新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壮大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支持中小企业瞄准“专、精、特、新”,持续提升企业核心能力,打造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企业建立开放式创新体系及创新联盟。组建各类研发服务公共平台,推动产业快速集聚发展。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坚持人才与产业融合、人才与团队融合、人才与基金融合、人才与工匠结合,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充分利用招才引智服务站平台,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和团队,推动人才资源赋能产业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引进工程,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大规模吸

  引集聚高端人才及创新创业团队。加大紧缺急需专业人才柔性引进力度。持续加大现有人才培养使用,鼓励人才回归、人口回归,加快建立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完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强化财政对人才的投入保障。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有机衔接,打造全链条、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逐步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加快资本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鼓励金融资本、风险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科技产业。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弘扬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加强科普工作,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营造创新氛围。

  四、着力打造国家区域中心城市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商丘发展的战略定位,优化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着力打造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优化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发挥规划龙头作用,编制完善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逐步调优城市化地区、生态功能区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坚持做大城市规模,推动主城区协调融合发展,依法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推动虞城、宁陵两县积极融入中心城区,主动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的外溢和基础产业的转移,实现中心城区地域范围、人口规模、经济体量、市场空间、资源环境容量扩容。力争到“十四五”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0万人。

  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持续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和民生服务便利化水平,持续落实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提升机制。以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为核心,打造城市运行管理综合指挥体系。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完善中心城市产业支撑,强化跨市域交通对接、功能衔接、产业链接,吸引人口经济要素加快集聚,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打造引领性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城市经济,高标准推进日月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商丘古城历史文化创意创新区、高铁商务区建设,引进大型企业总部和高端商务机构,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高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态,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产业体系。筹建临空经济区和陆港经济区,培育

  新的增长点。落实省委深化“三区”协同战略,高水平建设城镇协同区。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根本遵循,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深入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统筹推进新区开发和旧城更新,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增强集聚发展能力,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工业基础较好的县(市、区)突出转型提质、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农业优势明显的县(市、区)突出特色高效、稳固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生态功能突出的县(市、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

  加快永城区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夏邑、虞城、柘城、宁陵、睢县、民权县域中心城市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有序推进撤县设市、撤县设区。规范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提升重点镇支撑作用。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推动租购并举,构建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五、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一)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项目的投资,引入资金的到位将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将提高公司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将为公司未来成为国际领先的产业服务商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持,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第三章选址分析

  一、项目选址原则

  项目选址应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有利于产业发展、城乡功能完善和城乡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坚持节能、保护环境可持续利用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效统一,土地利用最优化。

  二、建设区基本情况

  商丘,河南省地级市,商丘介于东经114°49"-116°39",北纬33°43"-34°52"之间,东西横跨168千米,南北纵贯128千米,东望安徽淮北、江苏徐州,西接河南开封,南襟河南周口、安徽亳州,北临山东菏泽、济宁。商丘市总面积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6.4%,区域

  面积10704平方千米。截止2020年末,商丘市户籍人口总数1009万人。

  商丘市地貌按其成因和形态类型的特征,分为黄河冲积平原、淮河冲积平原、剥蚀残丘三大类型区,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区。商丘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商丘市属淮河流域,分属洪泽湖、涡河、南四湖三大水系。商丘市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商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商部族的起源和聚居地、商朝最早的建都地、商人商品商业的发源地、商文明的诞生地,有“华商之源”的美誉。2020年,商丘市生产总值2925.33亿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从全省来看,河南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内生动力、市场潜力、要素支撑依然强劲有力,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新时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国家支持河南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政策相继落地实施,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加速形成,战略叠加效应、政策集成效应、发展协同效应将会持续释放,全省发展的战略机会窗口将全面开启。从商丘自身来看,我市即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市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期,市场化进入深度改革期。我市具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优势、物华天宝的资源优势、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适宜产业布局的区域中心城市优势、链条完整的产业发展优势、重厚多君子的人文优势和“马上办抓落实”的作风优势,进一步推动

  我市高质量发展更具有强劲韧性。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市发展水平与全国、全省的差距比较大,人均水平还不高,科技创新能力还不足,要素瓶颈依然存在,一些地方社会治理工作还有弱项。我市要在2035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面向未来,只要我们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一定能更加有效地破解发展难题,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开创现代化商丘建设新局面。

  展望2035年,我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

  会,平安商丘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商丘,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殷商之源·通达商丘”更加深入人心,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新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四、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项目选址应符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项目占地使用规划的要求,同时具备便捷的陆路交通和方便的施工场址,并且与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保护相一致。

  第四章产品方案

  一、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一)项目场地规模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62000.00㎡,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114789.23㎡。

  (二)产能规模

  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xx投资管理公司建设能力分析,建设规模确定达产年产xxx立方米混凝土预制构件,预计年营业收入88600.00万元。

  二、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

  本期项目产品主要从国家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市场需求状况、资源供应情况、企业资金筹措能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项目经济效益及投资风险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具体品种将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各年生产纲领是根据人员及装备生产能力水平,并参考市场需求预测情况确定,同时,把产量和销量视为一致,本报告将按照初步产品方案进行测算。

  装配式建筑行业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复合性和技术的实践性。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研发需要综合运用工程数学、工程力学、结构力学、物理学、材料学、建筑美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技能,相关人员需要精通设计软件、结构软件、渲染软件等专业工具。

  同时,要形成产业化生产,不仅需要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工艺,还需要具备对各个生产环节的控制力。因此,新进入者需要具备砼结构构件的研发、产业化生产及技术创新等综合能力,该行业具有较高的综合技术壁垒。

  第七章法人治理

  一、股东权利及义务

  1、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分配股利、清算及从事其他需要确认股东身份的行为时,由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召集人确定股权登记日,股权登记日收市后登记在册的股东为享有相关权益的股东。

  2、公司股东享有下列权利:

  (1)依照其所持有的股份份额获得股利和其他形式的利益分配;

  (2)依法请求、召集、主持、参加或者委派股东代理人参加股东大会,并行使相应的表决权;

  (3)依法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董事会、股东大会的决议内容;

  (4)对公司的经营进行监督,提出建议或者质询;

  (5)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本章程的规定转让、赠与或质押其所持有的股份;

  (6)查阅本章程、股东名册、公司债券存根、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

  (7)公司终止或者清算时,按其所持有的股份份额参加公司剩余财产的分配;

  (8)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的股东,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

  (9)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10以上股份的股东,有向股东大会行使提案的权利;

  (10)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本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

  3、股东提出查阅前条所述有关信息或者索取资料的,应当向公司提供证明其持有公司股份的种类以及持股数量的书面文件,公司经核实股东身份后按照股东的要求予以提供。

  4、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股东有权请求人民法院认定无效。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本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本章程的,股东有权自决议作出之日起___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

  5、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本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连续180日以上单独或合并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东有权书面请求监事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监事会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本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股东可以书面请求董事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监事会、董事会收到前款规定的股东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起诉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30日内未提起诉讼,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前款规定的股东有权为了公司

  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股东可以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本章程的规定,损害股东利益的,股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7、公司股东承担下列义务: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章程;

  (2)依其所认购的股份和入股方式缴纳股金;

  (3)除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外,不得退股;

  (4)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5)法律、行政法规及本章程规定应当承担的其他义务。

  二、董事

  1、公司设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会由5名董事组成。公司不设独立董事,设董事长1名,由董事会选举产生。

  2、董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1)召集股东大会,并向股东大会报告工作;

  (2)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

  (3)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4)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5)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6)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7)根据董事长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根据总经理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等高级管理人员,并决定其报酬事项和奖惩事项;

  (8)制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9)制订本章程的修改方案;

  (10)管理公司信息披露事项;

  3、董事会应当就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财务报告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向股东大会作出说明。

  董事会须及时对公司治理机制是否给所有的股东提供合适的保护和平等权利,以及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合理、有效等情况进行讨论、评估,并在其年度工作报告中作出说明。

  第九章工艺技术分析

  一、企业技术研发分析

  公司通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与设备结合,以智能产品和智能工厂为重点深入推进智能制造。

  1、持续推进4.0产品工程。4.0产品以“模块化平台+智能化产品”为核心,深度融合传感、互联等技术,均可实现“自诊断、自调整、自适应”,在性能、可靠性、智能化、环保方面更上新台阶。公司计划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入,全面实现原有产品的换代升级,充分发挥智能化技术优势,不断创造全新的市场需求。

  2、加快推进智能工厂建设。该项目的建设,将完全按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的标准进行建设,力争成为国内领先的产业制造基地。产品实现多种不同规格的标准生产,努力成为行业智能工厂新标杆。

  (一)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的主要职责

  1、科技信息部

  主要负责行业内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引进外部先进的技术与工艺;负责公司知识产权的申报、管理工作及技术材料文件的档案管理工作。

  2、技术研发部

  主要负责组织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和印染配方的开发,负责对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

  3、质量检测部

  主要负责各类研发产品和原辅材料的质量检测;负责质量保证体系的日常运行工作,协助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4、对外合作部

  主要负责对外技术合作和交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技术创新机制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公司已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为公司技术创新活动高效开展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公司的技术创新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管理制度

  公司制定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从科研项目立项、过程管理、验收、经费管理、成果转换等环节加强对研究开发项目的管理,以实现对科研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更好地指导科研项目的实施。

  (2)人才培育机制

  公司通过制定人才培训和激励制度,不断培养、引进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将技术骨干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常态化、制度化,强化创新意识,为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制度。

  (3)产学研合作机制

  公司以自身为主体,以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与通力合作,将科技成果及时、顺利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公司开展的各项业务。

  (三)技术创新能力

  公司致力于建设新型节能环保型和智能制造型企业,近年来,公司实施了多项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取得了多项专利,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二、项目技术工艺分析

  (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用原则

  1、对于生产技术方案的选用,遵循“技术上先进可行,经济上合理有利,综合利用资源”的进步原则,采用先进的集散型控制系统,由计算机统一控制整个生产线的各工艺参数,使产品质量稳定在高水平上,同时可降低物料的消耗。严格按行业规范要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为广大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

  2、在工艺设备的配置上,依据节能的原则,选用新型节能型设备,根据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则,优先选用环境保护型设备,满足本项目所制订的产品方案的要求。

  3、根据本项目的产品方案,所选用的工艺流程能够满足本项目产品的要求,同时,加强员工技术培训,严格质量管理,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技术要求进行操作,提高产品合格率。

  4、遵循“高起点、优质量、专业化、经济规模”的建设原则。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高效率专用设备,使用高质量的原辅材料,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制造高附加值的产品,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项目建设贯彻“三同时”的原则,注重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卫生、消防及节能等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工艺技术来源及特点

  本项目生产工艺技术拟采用国内成熟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通过生产技术人员和研发技术人员制定。拟采用的技术具有能耗低、高质量、高环保性的特点,项目所生产的产品已经得到国内外市场很好认可。

  三、质量管理

  (一)质量控制体系与标准

  公司设立了质量管理部,全面负责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规程的建立、维护、审核和完善工作,并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制定了完善的质量控制实施细则,明确了各部门、各生产环节质量管理的职责,保证公司质量控制体系的正常运行。

  (二)质量控制措施

  为保证公司质量目标的实现,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公司采取了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1、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设立了质量管理部,各生产车间建立了质量小组,配备了专职的质量管理员,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2、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建立了完善的各项质量控制细则,规范了公司的质量管理行为;

  3、加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保持公司产品质量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四、项目技术流程

  (一)混凝土搅拌

  项目原辅材料主要为散装物料。沙石通过带盖密封的装卸车运输至厂内沙石堆场,该沙石场位于钢结构厂房内的西侧,为封闭结构,堆场沙石平均高度为2米,通过用铲车铲入地下骨料仓内待用,骨料仓内的原料计量后通过封闭的地上皮带输送廊道送入搅拌机内。水泥、粉煤灰为封闭的罐车运输至厂内,通过风机气动输送入封闭的原料仓内,再通过封闭的螺旋输送机输送入搅拌机内。骨料和粉料在搅拌机内进行搅拌,搅拌过程中加入水,搅拌形成混凝土后则进入下道布料工序。以上生产过程,原料进料、输送、搅拌均在密闭状态下进行。

  (二)混凝土砼结构件生产

  对钢筋进行下料、折弯、形成需型号的钢筋和钢筋网片。将模具进行清理后,安装模具挡边,在底部摆放钢筋和制作好的钢筋网片,将加工好的窗框和预埋件放置指定位置,将搅拌站搅拌好的混凝土用搅拌车运至该生产车间用浇注设备对模具进行浇注,用专门的振捣设备将混凝土压实固定,抹平,对局部构件进行,静停预养、检验入养护库,最后进行拆模、清理模具、吊板。养护过程需要加湿器加湿,该过程无废水产生。养护库出来的产品需水洗,产生的废水由车间内的排水沟收集,经沉淀池沉淀后,回用不外排。

  五、设备选型方案

  1、本期工程项目生产工艺装备和检验设备的选用以“先进、高效、实用、节能、可靠”为原则,生产设备应具有效率高、质量好、物料损耗少、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小、噪音低的特点。

  2、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公司对比考察了多个生产设备制造企业,优选了专用设备和检测设备等国内先进的环境保护节能型设备,确保本期工程项目生产及产品质量检验的需要。

  本期工程项目拟选购国内先进的关键工艺设备和国内外先进的检测设备,预计购置安装主要设备共计121台(套),设备购置费9238.67万元。主要设备包括:桁车吊、燃气锅炉、搅拌机、装载机、导向轮、驱动轮、感应防撞装置、模台横移车、鱼雷罐、堆垛机、立体养护窑、布料机。

  第十一章经济效益及财务分析

  一、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

  (一)生产规模和产品方案

  本期项目所有基础数据均以近期物价水平为基础,项目运营期内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只考虑装产品及服务相对价格变化,同时,假设当年装产品及服务产量等于当年产品销售量。

  (二)项目计算期及达产计划的确定

  为了更加直观的体现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情况,本期项目计算期为10年,其中建设期2年(24个月),运营期8年。项目自投入运营后逐年提高运营能力直至达到预期规划目标,即满负荷运营。

  二、经济评价财务测算

  (一)营业收入估算

  本期项目达产年预计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52000.00万元;

  (二)达产年增值税估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和《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及相关规定,本期项目达产年应缴纳增值税计算如下:达产年应缴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2104.55万元。

  (三)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

  本期项目总成本费用主要包括外购原材料费、外购燃料动力费、工资及福利费、修理费、其他费用(其他制造费用、其他管理费用、其他营业费用)、折旧费、摊销费和利息支出等。

  本期项目年综合总成本费用的估算是以产品的综合总成本费用为基点进行,根据谨慎财务测算,当项目达到正常生产年份时,按达产年经营能力计算,本期项目综合总成本费用41577.27万元,其中:可变成本35966.98万元,固定成本5610.29万元。达产年项目经营成本39937.10万元。

  (四)税金及附加

  本期项目税金及附加主要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项目达产年应纳税金及附加252.55万元。

  (五)利润总额及企业所得税

  根据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本期项目达产年利润总额(PFO):利润总额=营业收入-综合总成本费用-税金及附加=10170.18(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按25.00%计征,根据规定本期项目应缴纳企业所得税,达产年应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10170.18×25.00%=2542.55(万元)。

  (六)利润及利润分配

  该项目达产年可实现利润总额10170.18万元,缴纳企业所得税2542.55万元,其正常经营年份净利润:净利润=达产年利润总额-企业所得税=10170.18-2542.55=7627.63(万元)。

  三、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一)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后)

  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系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为零时的折现率,本期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为: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1.18%。

  本期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21.18%,高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表明本期项目对所占用资金的回收能力要大于同行业占用资金的平均水平,投资使用效率较高。

  (二)财务净现值(所得税后)

  所得税后财务净现值(FNPV)系指项目按设定的折现率,计算项目经营期内各年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财务净现值(FNPV)=9777.36(万元)。

  以上计算结果表明,财务净现值9777.36万元(大于0),说明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在财务上是可以接受的。

  (三)投资回收期(所得税后)

  投资回收期是指以项目的净收益抵偿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是财务上投资回收能力的主要静态指标;全部投资回收期(Pt)=(累计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年份数)-1+{上年累计现金净流量的绝对值/当年净现金流量},本期项目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Pt)=5.9年。

  本期项目全部投资回收期5.97年,要小于行业基准投资回收期,说明项目投资回收能力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这表明项目的投资能够及时回收,盈利能力较强,故投资风险性相对较小。

  四、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全部现金流量来看,计算期内各年累计盈余资金都大于零,运营期不需要增加维持运营所需投资,说明本期项目有足够的净现金流量维持正常生产运营活动,而且,累计盈余资金逐年增加,项目的现金流量状况较好;因此,本期项目具备较强的财务盈力能力。

  五、经济评价结论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520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41577.27万元,税金及附加252.55万元,净利润7627.63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21.18%,财务净现值9777.36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5.97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综上所述,本期项目从经济效益指标上评价是完全可行的。

篇三:县域治理三起来实施方案

  

  为落实省“十大战略”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方案,结合XX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22年,重要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产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十百千万”工程、“两茶一菜”四化工程、“食尚XX、道地食材”品牌工程进展显著,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到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XXX亿斤以上,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乡村振兴走在前、做示范。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二、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一)建设现代化粮食生产功能区。抓牢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融入黄淮海平原粮食安全产业带XX核心片区建设,推动粮食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快构建现代粮食生产体系,广泛应用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技术,提高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到2025年,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XXX万亩以上,其中优质专用弱筋小麦发展到XXX万亩左右,再生稻发展到XXX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稳定在XXX万亩左右。加快构建现代粮食经营体系,加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培育力度,推动联合与合作,完善利益联结,把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重点抓好X县、XX、XX、XX等产粮大县和XX、XX县、XX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县建设,培育壮大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做强现代粮食产业。(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粮食和储备局)

  (二)加强耕地保护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示范,抓好农田水利设施排查整改,到2025年,全市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达到XXX万亩以上。大力实施“四水同治”,加快十大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启动新一轮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开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和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到2025年,全部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

  (三)提升种业发展质量。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平台建设、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良种繁育能力提升和种业市场净化六大行动,重点培育弱筋小麦、水稻、油菜、花生、食用菌等优势农作物以及发展油茶、茶叶、花木、林果、畜牧、设施农业等急需优良品种,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XX%以上。加快育种产业化步伐。推动新县生猪育种新高地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打造高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力度,推动提质增效,支持XX县建设全省农业科技引领优势产业发展共建试点县,支持XX区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础上争取创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

  三、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现代畜牧业。稳定生猪存栏,对年出栏1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挂牌建立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构建生猪全产业链,加快建立“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冷鲜上市”产销模式,引导屠宰产能向养殖集中区转移,鼓励大型养殖企业自建屠宰厂,支持主销地龙头企业到我市布局屠宰产能,鼓励屠宰企业完善预冷集配中心、低温分割加工车间、冷库等设施,实现生猪养殖就地屠宰加工,不断提高猪肉深加工比例。大力推进“秸秆换肉”,实施牛羊养殖大县和龙头企业培优工程,积极培育平桥、XX县、XX、XX成为肉牛、肉羊养殖大县。打造华英XX亿级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二)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优质小麦、茶叶、水产品、花生、中药材、林果、蔬菜、花木、食用菌、草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扩大高油、高油酸花生面积,在沿XX县区打造沿淮花生产业带,到2025年优质花生发展到XXX万亩左右,高油酸花生占比达到XX%。支持油脂龙头企业在我市花生主产区加快产业布局,建立大型油料加工企业,优化植物油产品结构。到2025年,油料加工企业加工业总产值达到XX亿元,培育年产值X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做优果蔬产业,开展果蔬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以XX区、XX县、XX县、XX区、XX县等县(区)为重点,发展优质食用菌产业,提升食用菌工厂化种植水平,到2025年食用菌年产量发展到XX万吨左右。实施中药材保护开发工程,建设一批设施标准、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示范种植基地,到2025年中药材发展到XX万亩左右。做精茶产业,加强“XX毛尖”、“XX红”品牌运作与推广,到2025年,全市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XXX亿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

  (三)链式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围绕茶叶、油茶、弱筋小麦、优质水稻、水产、畜禽、中药材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科学布局产业链上下游,构建全产业链条,培育超百亿元的重点县。实施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实现翻番,支持“链主”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到2025年培育产值超百亿元的“链主”企业。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效应的骨干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等共创企业品牌,力争省级以上农业品牌数量在全省第一梯队。(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

  (四)加强载体建设。统筹农业农村发展载体平台建设,推动资源要素集聚,形成叠加效益。坚持“一县一业”“-镇一特”“一村一品”,到2025年60%以上的县培育出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创建30个以上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积极培育大别山北麓茶叶、油茶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实施“园长制”,开展提升提质行动。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到2030年,实现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县域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五)推进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整市创建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面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发展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等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农药、化肥利用率稳定在XX%以上,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XX%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XX%以上,基本实现农用薄膜回收处理。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监测和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到2025年,绿色食品产品认证数量进入全省第一

  梯队,XX%以上的县达到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实施品牌目录管理制度,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带动效应,大力培育“XX毛尖”“XX山茶油”“XX弱筋小麦”“XX虾稻米”“南湾鱼”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着力塑造“食尚XX,道地食材”公共品牌整体形象。(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粮食和储备局)

  (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示范县创建,到2025年,家庭农场发展到X万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到XXX家。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发展到XXX家以上,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发展到XXX家以上。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基地和示范服务组织,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发展到XX家以上,供销社系统建设标准化一站式为农服务中心XX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市供销社)

  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分类调整优化。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提升安置区社区治理能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乡村振兴局)

  (二)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入开展产业发展十大行动,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建立健全新产业新业态向脱贫地区引入机制,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继续开展消费帮扶。加强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多途径推动稳岗就业。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低保户、受灾群众和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责任单位:市工商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乡村振兴局)

  (三)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建立帮扶台账,明确“一对一”帮扶责任人,限期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教助和急难救助,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健全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市乡村振兴局)

  五、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

  (一)科学编制乡村规划。把握乡村发展走势,明确村庄分类和布局,因地制宜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到2025年,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划定乡村风貌分区和特色风貌带,明确各地乡村风貌塑造方向。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传承文脉、留住乡愁。探索建立乡村规划委员会制度,完善规划机制,加强对农村宅基地、农房建设、风貌管控的有效管理。(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

  (二)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一体推进乡村设施改造、服务提升、乡风塑造和治理创新,打造能留住乡情、乡韵、乡愁的美丽乡村。大力实施县域城乡交通一体化行动、农村供水保障行动、县域城乡清洁能源建设一体化行动、县域城乡信息通信网络建设一体化行动、县域城乡广播电视建设一体化行动、县域城乡物流体系建设行动、农村房屋品质提升行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大力实施县域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行动、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行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行动、县域社会保障均等化行动,逐步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能源局、市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市电力公司)

  (三)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按要求完成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等年度工作任务,积极开展“四美乡村”、美丽小镇、“五美庭院”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十县百镇千村”示范。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孝善文化,建设文明善治乡村,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到2025年,力争具备条件的镇村都成立“乡村文化合作社”,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达60%。(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

  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一)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探索承包地“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到2025年,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达80%以上。稳慎推进新县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日常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

  (二)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极盘活利用农村各类资产资源特别是脱贫攻坚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推行“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发展模式,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成立经营实体,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脱贫县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全县域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农民收入追赶全省平均水平。参与万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行动,到2025年,全市所有村都有集体经营收入,其中年经营收入X万元以上的达到XX%。(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

  (三)加强县域改革发展。坚持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根本遵循,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快实施放权赋能改革,按照“能放尽放”的原则推动权力下放,扩大县(市)经济发展自主权。(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

  (四)大力推动返乡创业。抓住人回乡、钱回流、企业回迁的重大机遇,坚持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发展壮大“回归经济”,引导支持有能力、有意愿、有情怀的农民返乡创业就业,积极吸引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

  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提升农民专业技能,逐步提高持证比例。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脱贫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

  七、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乡村振兴扛旗

  (一)“十百千万”引领乡村振兴示范。每县区规划建设1个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区内建设1个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乡村建设13个专项方案覆盖的政策项目优先安排、优先建设、优先实施,各项农村改革试点、示范、试验集中在示范引区内全面推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走在前列,农村人居环境整洁优美,到2023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XX%以上,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卫生厕所全面普及,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实现全覆盖,建立村庄保洁、垃圾分类、集中收集运输、无害化处理一体化体系,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达到90%。每年每个乡镇以行政村为单元建设一个示范引领村,打造“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农文旅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XX万元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XX%以上,“五美庭院”覆盖率达到XX%以上,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按照城乡一体化标准建设,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吗,达到省级基层党建示范村、廉洁乡村、民主法治村、平安村创建标准,社会诚信体系健全。以自然村为单元,每年每个乡镇创建5个以上生态宜居示范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全覆盖,生活垃圾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持续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XX%,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到XX%左右,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长效管护机制逐步完善,七村共建(干净乡村、通畅乡村、明亮乡村、清洁乡村、绿色乡村、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取得扎实成效。剩余村全部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求整治达标,以“三清一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扎实开展,实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的目标,所有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有序。(责任单位:各县区党委政府)

  (二)“三块地”改革激活要素资源。市、县、乡(镇)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全部建成并运营,推动各类农村产权依法规范交易,实现以交易促融资、以融资促交易。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促进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推进宅基地改革,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实现应颁尽颁,落实“一户一宅”要求,探索“三权分置”实现形式,盘活利用闲置资源。乡村振兴示范区内,探索宅基地资格权、使用权在镇域范围内流转,推动人口向中心镇集中、空间向中心镇聚合、要素向中心镇聚集。对全市补充耕地指标和宅基地复垦指标进行统一收储管理。统筹占补平衡收益,引导民间资本、金融资本等参与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明晰集体产权归属,落实产权证书,盘活开发闲置资源,推动上市交易。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进行资源资产联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进行股份合作,多种形式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责任单位: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茶局、市水利局、市财政局、市乡村振兴局)

  (三)“多彩田园”升级做强农业产业。围绕茶叶、油茶、弱筋小麦、优质水稻、水产、中药材、畜禽、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围绕“米面油肉酒茶”,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向绿色食品产业转变,精深加工比例达XX%。以实施品牌化、标准化、基地化、数字化“四

  化工程为牵引,以华英、黄国粮业、豫申粮油、山信米业、息县休闲食品、“两茶一菜”为重点,推进正大农牧“四位一体”中央厨房模式,带动食品全产业链高端化发展,尽快实现XXX亿目标。大力发展城郊乡镇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共享农业、高科技农业园区等。(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特色品牌创建振兴“两茶一菜”。做优“XX毛尖”,用城市名片的标准建设毛尖小镇、重振国际茶叶市场、经营“XX茶文化节”IP,加快“五大中心”和一站式产销平台高效运营,完成茶产业协会整合赋能,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协同发展,“XX毛尖”品牌位次保持前三位。做大“XX山茶油”,推动油茶种植扩面提质和茶油市场开拓联动发展,以茶油消费市场开拓、茶油加工升级,促进油茶种植面积稳步增加,打造一批千亩以上的油茶标准化示范基地;培育3-5家以精深加工为主的全产业链条发展的省级以上茶油龙头企业,茶油产业综合产值力争翻一番;创建“XX山茶油”区域公用品牌。深入推广健康养生的XX美食,加速推进XX菜产业连锁化经营,创建美食地标城市。(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茶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五)培育“食尚XX,道地食材”。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调整结构,优化品种,提升品质。围绕培优品种,促进规模化经营主体与科研单位、种业基地对接合作。围绕提升品质,深化全域同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三个创建”,启动土壤改良提升五年行动,打造一批“中国天然氧吧”和气候好产品。围绕打造品牌,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提速、规范管理,开展“XX山茶油”“XX虾稻米”“XX弱筋麦”“南湾鱼”等区域公用品牌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构建“公共品牌+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链+龙头企业+产业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市级统筹产业集群建设,县区各有侧重,形成“一群多链,聚链成群”。(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六)推进农村绿色发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编制《XX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规划(2021-2030)》,并在2022年启动实施。所有乡镇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以上、XX%乡镇出境断面达到Ⅱ类标准,水生态环境“保三争二”目标。土壤环境稳定安全。四水同治工作在全省走前列。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省首位,实现全域二级达标。开展城市街区通风廊道评估和规划设计,建设人影作业固定化标准作业站2个,开展常态化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创建森林城市(县)。创建3个森林城市(县),每年建成省级森林特色小镇1个,省级森林乡村20个,规划建设淮河生态廊道XX段。(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林茶局、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

  八、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统筹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完善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开展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轮训,加强各级分管负责同志业务培训。

  (二)实施分类推进。以县(区)为单位,依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固始县、新县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要高起点、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五大振兴”步伐,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XX县、XX县等省级乡村振兴整体推进县要加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力度,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增强县域发展实力。XX县、XX县、XX、XX等县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渡。XX、平桥两区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方面走在前列。

  (三)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乡村建设多元投入格局。调整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支持。强化资金整合、资源统筹,健全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和小额信贷,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和涉农信贷担保体系建设。

  (四)强化督导考核。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各县(区)及市直有关单位进行督查指导,督导结果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对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将其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各地要制定具体措施,推动工作落实。

篇四:县域治理三起来实施方案

  

  县域治理“三起来”助力南阳更加出彩对策研究方丽雯(中共南阳市委党校,河南 南阳 473000)摘 要:郡县治,天下安。县一级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更事关国家治理、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视察指导时提出了“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的“三起来”要求,这是基于对县域治理工作的规律进行的深入思考和经验总结。县域经济作为城市和乡村经济的中间力量和连接体,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到南阳市来讲,南阳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县域经济对我市经济发展贡献率很高,要助力南阳更加出彩,实现高质量建设大城市,关键就在于县域经济。关键词:县域治理;南阳市;发展一、县域治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县域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征,集合了村落、集镇、城市三类人居型态,拥有村级、乡级、县级三个治理层级。从社会系统视角来看,县域治理具有独立性。县域就形同一个“微型国家”,拥有比较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即便是最小的县域,其资源储量,也基本可以提供县域社会运行和存续的基础设施与生存资料。县域之内,一座城市,多个集镇,广大乡村,基本均衡分布;生产系统、商业系统、生活系统,“五脏六腑,一应俱全”。总体来看,县域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关键,是国家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把县域发展好是新时代呼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存在着二元互构的张力,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的协调发展,构成了县域治理的一项基本准则。具体来说,县域高质量发展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将“协调”作为内生特点,将“绿色”作为普遍形态,将“开放”作为必由之路,将“共享”作为根本目的。县域治理“三起来”强调既要总量大、质量高、效益好、结构优、竞争力强的“强县”,也要收入较高、稳定就业、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高的“富民”,既要善用改革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又要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点考核环节。在这种情况下县域治理“三起来”对南阳来讲更加重要,也是南阳实现高质量建设大城市的重要探索。三、推动南阳县域治理“三起来”的对策(一)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是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也是衡量政绩观的核心指标。这就需要我们既要整合集中资源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同时也要带动城乡居民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家提升自我素养,积极创业勤劳致富,从根本上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要推动南阳县域治理“三起来”,首先,要强化产业支撑,坚持以产促城、以城促产,以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为抓手,强化龙头带动,拉长产业链条,做大集群规模,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让县域经济的筋骨强壮起来。产业强则县域强,产业强则人民富。通过坚持发展以农民增收为导向的特色优势产业,是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的最好选择。其次,要坚持因地制宜,各县要根据自身区位特点、自然资源等,突出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致力于打造具有特色的强县富民的优势产业,从根本上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我们要结合各个县区的特色,立足各县的资源优势,农业有优势的就发展农业,工业好的就发展工业,适合商业的就发展商业,旅游业发达的就发展旅游业,充分突出各县区的特色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具有个性化的产业,把每个县域的特色发展成招牌化产业。二、南阳市县域治理发展的现状分析南阳市的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占比较高,目前仍然有不少县区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具体表现在:第一,资源稀缺。长期以来,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较多的倾向于城市,使得人才、资金、技术乃至劳务等各类资源集聚大中城市,县域资源匮乏,县域治理常常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受自身财力限制,县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地难以到位,公共服务亟待加强。第二,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大量的青年壮年流入到大中城市中,县域的劳动力锐减,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县域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任务繁重,还有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第三,从事农业的人口素质和现代化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老人来说,他们普遍缺乏农业科技素养和经营管理能力,这些都制约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四是生态环境问题,我们过去采取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所以我们现在一直在强调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践行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在进行县域治理时要把生态环境治理纳入重(二)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释放发展的潜力,对那些陈旧的体制机制,要毫不犹豫的进行改革创新,破解陈旧问题。通过创新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把改革和发展相结合,是解决县域经济的主要矛盾、激发发展活力和潜力、发展优势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全面贯彻深化改革。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开方水平,做强做大县域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把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作为县域发展的关键一招,创新招商方式,优化营商环境,让县域的资源要素汇聚起来。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我们只有从改革创新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要破解过去旧体制机制的束缚,找出县域发展的根本矛盾和突出问题,全面全方位的改革县域治理理念和治理方(下转第202页)作者简介:方丽雯(1990— ),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20精神状态对待工作,时刻用清晰的思路做出正确决策,这些都能使企业健康良性发展,不断积累企业的发展优势。严格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对待党员发展、转正工作,要认真筛选、严格把关,将“三严三实”精神融入企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在选拔干部和拟定岗位人事变动时应该经历民主评议结果进行公示、与部门领导进行沟通谈话等过程,要对预备党员进行全面考察并对拟提拔的干部进行综合考察。与此同时,要从预备党员转正之初、人员提拔之初开始进行廉政提醒谈话,让这部分关键人员真正知敬畏、讲政治、顾大局,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把好新同志的思想观。(四)健全体制,抓好惩防建设按照“四种形态”下的纪律谈话要求,有效运用好第一种形态,采取“集体约谈”、“一对一”约谈等方式开展纪律谈话工作。谈话内容重点围绕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纪律规定、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廉洁自律等方面工作进行思想沟通,提出不足和要求。对谈话对象要有目的性的进行约谈,妥善的制定约谈方式方法,对一些重要的单位、岗位和个人应进行廉政风险防控约谈,目的是让约谈人员具有自我约束意识、有责任使命感,通过约谈清醒的认识到廉洁自律、履职尽责的极端重要性。做到监督常在、提醒常在、警示常在、严管常在、关心常在。对内部廉政风险进行定期排查,排查出的问题隐患要进行长效监管,并在后续一段时间内进行督察,形成纪律监察闭环。加大企业内控力度,对各单位制度执行和落实进行监督,要以严肃的态度和严厉的手段处理违反制度的人员。用各种方法维护制度,强化制度落实。要重点关注领导干部的工作状态和思想状态,在发现干部出现问题苗头时应该及时进行提醒谈话,以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要让全体同志清晰的知道能做的事与不能做的事,用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加强制度的落实监督,合理的制度和强有力的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成为企业改革转型过程中的有力武器。三、结语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对企业良性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企业改革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有力武器。一定要明确的是,企业纪检监察职能服务于企业的中心生产运营工作,因此纪检监察应该为企业提供正增益而不能限制企业前进的步伐。要一以贯之的坚持遵守严肃的企业各项纪律,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思路严厉打击违规违纪问题,绝不姑息。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特点,在开展纪检监察工作时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无法照搬照抄成功的纪检监察工作经验,只能根据不同的企业特点制定不同的制度,研究创新性的思路方法。只有不断强化纪检监察、持续正风反腐才能营造良好的企业政治环境,才能为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参考文献:[1]杨志栋.加强基层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20(24):105-106.[2]石喜军.对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几点思考[N].首都建设报,2020-12-04(003).(五)加强建设,落实三严三实要加强企业管理建设就要以“三严三实”为工作标准,要以式。通过增强社会自治能力。鼓励政治精英、文化(上接第200页)精英、经济精英重返故里或入籍乡村,着力提高乡村能人的道德品质和知识素养,促进各类精英参与乡村事务和县域治理。要完善县域治理机制,明确政府部门相关职责,凝聚社会力量,提高县域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供给质量。另一方面,要根据县域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产业。对于南阳市来说,全市县域分布的点很广,有农业大县、有工业强县,有的地区物产资源丰富,有的地区交通位置好,不同县域有着不同的发展潜力,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县情,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县域发展潜力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不能把乡村落下,要坚持统筹城乡的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第二,要合理均衡配置公共资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县域延伸,提高县域基础设施的硬件和软件,从而构建一个城乡互促互助、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第三,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和各自为政的状况,拧成一股绳,打造城乡一体的产业群、经济圈、生态圈,着力推进城乡一盘棋的总体规划,让城镇和乡村携手共同迈向现代化。总之,要助力南阳更加出彩,就要统筹城乡发展,突出“县城”这个引擎,聚焦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这个节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县域发展格局。(三)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是要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通往现代化的征程上,如何处理城乡关系是个永恒课题。很多省市都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这就要加强城镇和乡村的联动改革、以点带面,扩大双向开放,实现城镇和乡村之间的资源流动和共享,实现土地、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的良性互动。为了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就需要全方位推进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各领域的发展,创新城乡新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城乡互补、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城镇和乡村是一个血脉相通的有机整体,两者要贯通起来才能实现共兴共荣。首先,我们要构建一个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贯彻落实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202四、结语在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的征程上,要动员各方力量主动担当作为,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的正确方向,通过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人民富起来了,县就强起来了;通过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激发县域发展的潜力和活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形成城乡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用“三起来”领航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助力南阳更加出彩。参考文献:[1]杨秋意,高阳,卞瑞鹤,等.2019让河南“三农”更出彩[J].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2019(2):9-11.[2]杨树平.发展县域经济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J].城市管理,2006(1):11-12.

篇五:县域治理三起来实施方案

  

  DOI:10.19995/j.cnki.CN10-1617/F7.2022.05.116南阳市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实施路径王聪珊(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南阳473000)摘要:近年来,南阳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利用县域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发

  展特色产业,县域经济在整体实力、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县域人口流失有加重趋势、县域间发展不平衡、产业集聚平台不足等问题。本文在分析南阳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一是抓牢产业基础,二是发挥比较优势,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整合产业优势资源,发挥区位优势,深度挖掘潜在价值,切实推进强县富民的优势产业,进一步提高南阳市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并提出了推动南阳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以供参考。关键词:南阳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特色定位;比较优势本文索引:王聪珊.南阳市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实施路径[J].商展经济,2022(05):116-118.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号,7个县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6个县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5个县市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达到3个……那么,在南阳市以强县富民为主线,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城乡贯通为途径的发展县域经济背景下,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突破口在哪儿?如何更好地找准定位、彰显特色?

  南阳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是河南省的一个人口大市,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南阳市常住人口为971.31万,仅次于省会郑州,是河南省第二人口大市。其中,县域人口为816.91万,占南阳市总人口的84%,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不仅孕育着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其内生的“造血”“补血”系统还是确保经济内循环畅通的重要基础。根据南阳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县域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0.8%,高于2020年同期0.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8.8%,高于城区经济0.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拉动全市经济增长6.3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2.2%,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县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要“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南阳市深入贯彻党的方针政策,2021年数据显示,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0.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1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邓州成为全省首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的示范县(市),西峡县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方城县、唐河县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县称1南阳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1南阳市县域人口流失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县级区域人口变动不均衡性进一步突出南阳市统计局资料显示,在南阳市16个县(市、区)中,有5个县(区)常住人口增加,增量为25.1万,其中宛城区、卧龙区、高新区三个区增加20.7万,占82.3%;有11个县(市、区)常住人口减少,减量为80.1万,其中邓州市、唐河县、淅川县三县市减少56.4万,占70.4%。县域是吸引农业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人口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人口流失意味着就业创业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存在短板。一方面,县域的财政发展受到制约,财政支出不足,相关基础设施不能和大城市相提并论,包括医疗、文化、教育、养老等资源匮乏,无法满足一些年轻人的需求,导致人口流失。另一方面,在县域,因为没有完备的市场机制,在吸引基金项目:南阳师范学院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2021年度项目:南阳市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实施路径(YJY202148)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王聪珊(1993-),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金融。1162022年3月

  www.szjjxsk.com

  人才、吸引要素、吸引产业方面比较困难,以上几个方面原因导致县域的就业承载能力比较弱。1.2南阳市各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良好,但差距持续扩大受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17个县(市、区)生产总值差距较大,2019年上半年总量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邓州市(197.04亿元)、卧龙区(192.18亿元)、唐河县(161.93亿元),增速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高新区(9.7%)、鸭河工区(8.4%)、宛城区(7.9%),增速最高的高新区(9.7%)高于增速最低的官庄工区(4.8%)4.9个百分点。从经济总量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17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亿元的有3个,分别是邓州市、卧龙区和唐河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较高,加剧区域的不协调和不平衡发展,阻碍区域的协调发展,消费潜力无法得到充分释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1.3南阳市县域产业集聚平台不足县域产业园区主要是以零散中小企业为主,而高质量、规模大、影响广泛的企业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开发区。南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鸭河工区(11.8%)、高新区(9.1%)、西峡县(8.6%)、南召县(8.6%)。受工业基础条件、项目投资及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的影响,县区之间工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速最高的地区(12.2%)比增速最低的地区(1.4%)高出10.8个百分点。产业园区是吸引就业的重要载体,县域产业园区与大城市的开发区存在差距,是因为县域高质量企业不多,吸引力不够,这就要求县域立足于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扩大影响力,吸引人才就业。2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2.1抓牢产业基础依托产业集聚区主阵地,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要素集约。在发展模式上,有产业聚集型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推动型发展模式、劳务经济拉动型发展模式。近年来,镇平县在玉雕加工、玉石销售、玉文化传播方面做大做强,采购、加工、品牌创建、电商营销、物流一体化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创新,在电子商务和营销方面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运营模式,最终达到300亿元的年销售额,这是产业集聚型发展的典型案例。在农业产业化推动型发展模式上,淅川县林果业发展将近40万亩,因地制宜地种植软籽石榴、黄金梨、薄皮核桃等农作物,在绿色发展的理念下,探索高效生态发展模式。在劳务经济拉动型发展方面,南召县建立中药材、食用菌、苗木花卉、柞蚕等特色种植养殖基地125个,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905家,1.3万余贫困户通过参加务工、土地入股、辐射带动等就业创业方式,实现户均年增收5000元。在产业发展的选择方面,重点围绕现代产业,发展数字经济,重塑产业格局,着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龙头,大数据、智能科技产业为支撑,健康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将园区、科技孵化器、基金、区块链有机融合,最终把新城区打造成为推动南阳大城市建设的新兴经济增长极,成为引领南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产业新高地。2.2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从发展优势产业入手,形成各自的发展特色和发展模式,依托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基于自身的自然区位优势、文化旅游优势、人文地理优势,在绿色发展的前提下,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寻找优势增长极。(1)在文化旅游资源方面,内乡县衙以官署文化、民俗文化、廉政文化、建筑文化、匾联文化、礼仪文化吸引着八方游客,还排演了不同的相关节目,让游客切身体会到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利用信息化实现与游客互动。正在建设的历史文化街区设置官德廉政文化街、报恩堂、二十四孝等历史人文景点,形成集旅游购物、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特色商业街区,充分发挥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2)在自然景观优势方面,西峡老界岭整合优势资源,大力发展避暑养生、休闲度假游,带动全县旅游产业集聚整合、转型升级。以老界岭为核心,集中各种资源打造老界岭避暑养生区、桦树盘山地运动休闲区、伏牛大峡谷生态观光区,形成种类多样、体验丰富的休闲度假产品体系。(3)推进“旅游+农业”,新野县新甸镇津湾村和宛城区汉冢乡卢园等分别依托当地特色观光农业,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新路子。西峡五里桥镇黄狮农游一体示范区、内乡吴垭石头村、淅川县凤凰古寨艺术村、特色民宿鱼库村、南召铁佛寺石头村、新野津湾村、前营白庙民俗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获得发展,重点突出旅游元素。3南阳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3.1培育先进产业集群,提高综合服务承载力其一,政府要加大对产业集群的扶持力度,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利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相结合,促进竞争优势的形成。其二,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浪潮中,抓住机遇,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大力引进实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创新创业发展平台,以创新驱动和引领发展。其三,产业群辐射乡镇,因地制宜地利用资源禀赋开发www.szjjxsk.com

  2022年3月11新产品,连接城乡和服务市场因素,提高综合服务承载力,从而拉动就业,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增长。3.4创新驱动发展,激活县域经济潜力县域经济发展要善于打破固有的发展模式,加大引进创新人才、培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的力度。在产业发展上要跟随5G、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在格局设计上,强化一体设计、同步实施、协同并进、融合创新,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以县域教育、医疗、养老等为重点,推动数字化服务的普及应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提供服务模式和产品,引导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3.2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特色发展新格局其一,县域要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盲目发展,积极推进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型项目落地,对钢铁、化工、建材、纺织等绿色行业进行改造。发展生态养殖和生态种植,推进工业绿色升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其二,构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高品质县域,利用生态禀赋,探索具有特色的绿色生态模式。其三,因地制宜地明确产业主攻方向,利用县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避免同质化竞争,提高特色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3.3城镇乡村贯通融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县域经济是发展农业农村、富裕农民的切入点和依托,针对城乡生活水平差距较大、乡村地区治理水平较弱的问题,可以引入平台经济、新媒体营销等方式拓宽乡村的创业、就业空间,助力农村人口回流和实现就地城镇化,围绕居民需求,兼顾农民和外出务工人员两地分居、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建设能提供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的新型城市中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载体、纽带和主战场,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4结语未来的县域经济发展趋势必定是从封闭发展向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转变、从完成脱贫攻坚向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转变、从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向城乡深度结合模式转变、从资源环境粗放消耗型向可持续绿色发展转变、从零散的工业企业向产业平台集聚型转变。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文化和区位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实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努力构建城乡统筹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参考文献[1]范毅,王笳旭,张晓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20(9):60-62.[2]王蔷,丁延武,郭晓鸣.我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J].软科学,2021(1):115-119.[3]马涵蕾.南阳市贯彻落实“三起来”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21(10):119-120.[4]马晓河,胡拥军.“互联网+”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框架与政策设计[J].宏观经济研究,2020(7):5-16.[5]完世伟,汤凯.新基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0(5):69-75.[6]杜明军.河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因素探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20(30):1-14.[7]孙伟琴.新经济助推县域服务业高质量发展[J].统计科学与实践,2020(10):52-58.[8]袁保瑚,李继伟.新发展格局下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1(8):115-123.1182022年3月

  www.szjjxsk.com

篇六:县域治理三起来实施方案

  

  对照实现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检视问题

  1.准确把握实现“两个确保”的战略背景与基本内涵

  从战略背景来看,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探索实践,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积累了重要经验,打下了重要基础。进入新发展阶段,河南到了系统总结、提升、集成发展成功经验的时候。另一方面,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面对区域发展格局变化与区域竞争加剧的态势,按照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两个阶段的战略部署,以及推进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性任务,河南迫切需要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统筹“两个大局”,做好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政策机遇、历史机遇,以前瞻30年的眼光,明确现代化河南的奋斗目标。

  从内涵要义来看,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的“高质量”,包括效益、结构、潜能、竞争力以及民生福祉等方面的内容;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高水平”,包括先进性、均衡性、协调性、适配度等方面的内容。“两个确保”是公平和效率相结合的现代化,是供给和需求相均衡的现代化,是质量和效益相一致的现代化,是经济和环境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发展和安全相统筹的现代化。

  从核心指标来看,实现“两个确保”,就要在河南现代化征程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做到同步或快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综合各方面情况,河南需要在GDP、人均GDP、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人均受教育程度、互联网普及程度、城乡居民收入比、基尼系数等指标方面,确保与全国发展同步或领先全国发展水平。

  从实现可能性来看,通过测算,到2035年,河南省人均GDP要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赶超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难度,但只要采取正确的赶超战略、策略和政策,充分凸显和发挥比较优势,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潜力,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可能的。而研发经费投入、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人均受教育程度、互联网普及程度、居民收入差距等指标,通过努力也是完全可以如期达到的。

  2.深刻认识“两个确保”的经验借鉴与现实意义

  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现代化是指全社会范围,一系列现代要素以及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的变化或变革的过程。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历经几百年,发展中呈现的一般性规律和经验做法,如重视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实施开放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收入再分配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对我们有一定借鉴价值。但是,也应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也遭遇了很多“现代性之殇”,包括生态环境危机、文明冲突、掠夺扩张、人的异化、高失业率等。所以,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并非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选择,更不是最佳选择。由于每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模式、道路选择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并可能因此形成独特的现代化路径。从国内来看,我国在国家层面对实现现代化已经进行了系统谋划,各地也在探索符合各自发展实际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比如江苏、浙江、上海、广东、海南等省市都结合国情省情制定了各具特点、符合实际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思路。国内外现代化的实践表明,世界上没有关于“现代化”的统一标准,实现现代化也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各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探索。

  实现“两个确保”是河南顺应时代潮流,立足国情省情,站位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把河南放在全国大局中来谋划,放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定位,主动抬高坐标、提升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谋求在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中肩负新使命,勇于新担当,对河南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

  进行系统谋篇布局,使河南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目标更加明确,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描绘了新蓝图,赋予了新使命,明确了着力点,增强了凝聚力。总之,“两个确保”是借鉴国内外现代化建设经验基础上的河南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创造性探索。

  3.清醒看待实现“两个确保”的条件优势和短板弱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河南既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新兴工业大省和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大省,更是正在加速崛起的经济大省和内陆开放大省。当前,河南正处于调整转型的攻坚期、风险挑战的凸显期。因此,实现“两个确保”,既有良好基础,也有明显短板。

  一方面,实现“两个确保”,河南有厚实基础、独特条件和巨大潜力。这主要体现在:战略叠加效应凸显、比较优势突出、产业体系完整、市场空间巨大、人力资源丰富、城镇化前景广阔、文化历史厚重、生态屏障牢固。另一方面,实现“两个确保”,河南在发展基础、发展动力、发展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等突出制约和短板。这主要体现在:人均发展水平低、结构调整任务重、创新发展能力弱、龙头带动作用小、区域发展不均衡、营商环境短板突出。

  4.正确理解实现“两个确保”的“十大战略”支撑体系

  “十大战略”高起点、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地构建了实现“两个确保”的战略支撑体系。根据作用地位、层次维度、范围广度和影响深度等,可以将“十大战略”分为引领性战略、支撑性战略和保障性战略。

  (一)引领性战略

  引领性战略是指在支撑高质量发展、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一系列战略,包括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以及优势再造战略。充分发挥引领性战略在现代化河南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实现引领性战略的无缝衔接。

  一是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并举。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并凸显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二是做到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并重。要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应用型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群体性突破。要推动科技管理体系、科技决策机制再造,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推进引领性战略与支撑性战略有机衔接。要将创新、科教、人才和优势再造巧妙渗透到支撑性战略中,强化引领性战略在现代化河南建设中的“头雁”地位,形成头雁引领、群雁高飞的“雁群”效应。

  (二)支撑性战略

  支撑性战略涉及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多个重点领域和各大条线板块,体现了“两个确保”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具象化要求,包括数字化转型战略、换道领跑战略、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等。发挥支撑性战略的整体作用,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放大战略系统效应。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狠抓落实。要以目标、差距、短板、弱项为导向,坚持远期目标和近期任务结合,采取挂图作战方式,把支撑性战略的各项目标、任务和要求分解转化为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具体规划、具体举措和具体项目,持之以恒地推动六大支撑性战略实施见效。二是构建战略联动格局。要推动数字化理念、技术和工具全面融入换道领跑、文旅文创融合、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建设数字乡村、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发展数字产业、数字文旅,最大限度释放数据要素的倍增提升效应,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对现代化建设的催化作用。三是发挥战略协同效应。加快探索数字化转型与绿色低碳化转型协同发展的河南方案,将成为河南在“双碳”目标下锚定“两个确保”的破局之路。四是建立战略耦合机制。要全面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以县城作为促进城乡全面融合的重要战略支点,走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共同富裕之路。

  (三)保障性战略

  实现“两个确保”,离不开制度型开放与全面深化改革两大保障性战略。深化实施两大保障性战略,应立足省情、对标一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聚焦问题、把准方向、突出重点、明晰路径。

  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实施两大保障性战略全过程。二要完善责任落实机制。要压实省直部门和市、县(市、区)两个主体责任,把制度创新作为实施两个保障性战略考核的重要内容。三要凝聚战略实施共识。要建立典型发现、培育、总结、完善、推广等工作机制,做到条块结合、同向发力。

  5.实现“两个确保”的重大工程与行动

  实现“两个确保”需要打破路径依赖,通过实施一大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举措,做好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三篇文章。

  (一)直道冲刺,加快发展

  一是郑洛“主副”中心城市龙头带动行动。如全力提升郑州中心城市能级,聚焦提升对大郑州都市圈及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枢纽开放、科技创新、教育文化、金融服务等功能,切实发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链主”集聚、裂变、辐射、带动能力。全面加快洛阳副中心建设,持续放大先进制造、生态屏障、历史文化、交通枢纽等优势,高质量引领洛阳都市圈建设。

  二是综合交通枢纽提升行动。如聚焦扭转当前河南“通过式”交通枢纽现象,依托机场、高铁站等重要节点布局一批枢纽经济区,重点推进交通与现代物流、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产业融合。

  三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如深入落实县域治理“三起来”,推动转移支付、环境容量、建设土地、节能指标等资源要素向示范县市集中。强化县域发展产业支撑,依托“一县一省级开发区”,打造一批特色县域产业集群。深化县域放权赋能改革,赋予县市更多经济管理权。

  四是市场主体潜能挖掘工程。如聚焦本土企业竞争力提升与潜能挖掘,深入实施“万人助万企”活动,全力提升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的整体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五是人口素质提升行动。如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打造中原人才系列品牌。打造全球高端人才引力场,推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人才社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六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如探索建立扶持中等收入群体后备军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激发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增收潜力,让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二)弯道超车,转型发展

  一是新型基础设施提速行动。如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强新型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特色应用,开展边缘计算资源

  池节点布局,积极争取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分中心等国家级行业大数据中心布局,积极引进建设基础电信运营商、大型互联网企业区域性数据中心。

  二是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行动。如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强化细分领域产业链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和融合拓展,聚焦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制造、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建材、现代轻纺等产业,巩固提升一批战略支柱产业链。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以培育引进引领型企业和高水平创新平台为突破口,聚焦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等产业,全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链。

  三是乡村建设计划。如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立体推进县乡村一体规划,发展多种形式的乡镇养老服务机构。加快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实施村庄清洁和乡村绿化美化。加快建设文明善治乡村,持续开展民主法治村等的创建。

  四是技能河南建设行动。如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支持高校创建产业学院、增加新工科专业点,持续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进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争取新增若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五是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如结合河南实际,综合运用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等,探索能源、土地、水资源、大气、碳汇等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

  六是消费升级行动。如深入开展新型消费提速、传统消费提质计划,拓展数字消费、夜间消费、绿色消费、定制消费等新消费场景,深化信息技术与传统消费领域融合,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和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完善“智能+”消费生态体系。

  (三)换道领跑,跨越发展

  一是新增长极和城市群培育计划。如提升中原城市群发展能级,在强化郑州、洛阳“主副”引领之外,打造南阳、驻马店、安阳三个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信阳、濮阳、三门峡、商丘等4个门户城市,强化多极支撑。推进重要节点城市特色错位发展,支持建设开封世界历史文化名都、平顶山转型发展示范市、鹤壁高质量发展城市等,优化城市群结构。

  二是一流创新生态培育工程。如组建一批“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推广“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研发组织模式。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完善“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体系。

  三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如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分行业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推行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打造一批标志性产业链。聚焦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推进更多产业产品、技术装备、材料器件进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高端、关键环。

  四是重大产业布局行动。如依托京广、陇海、京九、大湛等四大轴带布局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优势集群全国影响力。支持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布局,探索“总部+基地”“研发+制造”“整机+配套”“品牌+代工”等产业合作模式,提升河南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五是开发区提档升级行动。如构建“两级五类”开发区体系,支持现有省级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区申报省级开发区,实现国家级开发区倍增和“一县一省级开发区”。

  六是一流营商环境塑造行动。如对标先进、对接国际,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推广“多证集成、一照通行”改革等经验,推进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6.实现“两个确保”的若干建议

  (一)强化战略谋划

  要坚持前瞻30年看问题,以更大的格局谋划发展;要戴着“望远镜”,用30年后的战略眼光审视当下、科学决策,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锲而不舍抓下去;要贯通当前与长远、一域与全局,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有效性,确保我们在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上与时代同行,做到方向不偏、少走弯路。要树立国际视野、战略眼光,为长远发展系好第一粒扣子,让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改革、重大工程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二)强化先行先试

  要深刻洞察科技产业变革和国内外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增强抓发展的预见性、敏锐性和实效性。处理好改革总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增强各部门和市县先行先试的勇气和胆魄。要以跳出“舒适区”的自觉、勇蹚“深水区”的担当、敢闯“无人区”的魄力,对照全国、全球标杆,不断拓展领域,加快推动一批先行先试的改革新举措。

  (三)强化载体创新

  要继续推进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建设,提升智慧岛创新载体功能,加强中试基地建设,强化科研机构和企业联系的紧密度。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建立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创新中心等,实现主导产业、主要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大力推动位于产业链顶端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制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导入和培育。要引入市场化运营主体,提供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化的全流程服务。

  (四)强化项目为王

  要强化项目为王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主抓手,以超前眼光和战略眼光谋划项目建设,所有资源都要跟着项目走、所有要素都要围着项目转、所有干部都要为项目服务。要形成动态有序的项目储备制度,建立项目建设考评奖惩机制。推行主要领导挂点督办和项目责任单位联系卡交办制度,加强项目建设动态管理与跟踪服务,促进项目实质性启动和见效。

  (五)强化能力提升

  要切实提升全省各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要加强干部培训,强化干部专业能力培养,聚焦科技、金融、城建、管理等领域,让干部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要加强作风建设,教育引导领导干部要躬身入局,攻坚克难,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六)强化结果导向

  要改进督查和考核方式方法,把结果导向融入政策体系、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和开放体系建设之中。加快制定并完善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把“两个确保”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任务,纳入各级政府

  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适时组织对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实施情况的评估,建立重大问题及时反馈机制,以此推动政府工作效能提升。

  (七)强化风险预警

  要强化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要提高风险预警能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有效预警各类风险。要建立完善全省各类风险预报、预判、预警的应急响应机制,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持续提升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能力。

篇七:县域治理三起来实施方案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

  为认真落实《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要求,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按照《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有关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产业基础,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坚持市域统筹推动和县域主体推进并行、优化存量和扩大增量并重、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并举,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产业生态,加强载体建设,强化示范引领,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二)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将创新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融合发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高效融合,强化产业链协同发展,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产业生态。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支持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加快建设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和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三)发展目标。到2022年,制造业总量规模、产业结构、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初步形成以智能制造为引领、高端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到2025年,培育形成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创新驱动推进工程。

  1、加快创新主体能力提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小巨人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每年培育5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引领行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家以上。

  2、持续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积极对接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和国家工业强基方向,每年选取3个重点领域,开展揭榜挂帅攻关活动,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到2025年,制造业企业累计实施科技创新项目超过100项、获发明专利授权超过100件。

  3、加强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加快培育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吸引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知名院校合作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在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到2025年,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0个以上,工程研究中心50个,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00个。

  (二)保持制造业平稳较快增长工程

  1、加强对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建立制造业龙头企业一对一包抓服务机制;加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监测预警,按月研判分析,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项目建设、技术创新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鼓励中小企业加快成长。建立“小升规”工业企业培育库,对每年“小升规”企业按净增加量给予每户20万元奖励;对年度增速快、贡献大的制造业企业给予奖励。

  3、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稳价。密切监测煤炭、钢铁等大宗原材料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加强原材料供需上下游协作,建立钢铁、水泥等大宗商品产销对接长效机制,推动原材料生产企业与客户企业签署中长期供销协议,降低企业原材料成本。

  4、大力促进工业品销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举办优势工业品、消费品线上线下促销活动,免费为企业提供展销服务。采取平台让利、企业让价、政府补贴的方式,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开展联合促销。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行动。

  5、强化运行保障。指导能源企业与用户对接,做好能源电力保供工作,保障重点用户用能需求。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要素跟着优质企业走”原则,推动生产要素和能耗指标向好项目、好企业集中,实现资源高效优化配置。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中评为A级和引领性的企业在重大活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等时期可自主采取减排措施。

  (三)加快企业培育激发市场活力工程

  建立健全企业培育机制,务实推进专员派驻工作,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做精做优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小微企业上规模,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实施企业家培训提升工程,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引进国内外知名检验检测机构,选树一批质量标杆企业。加强注册商标培育和保护,建设商标品牌示范基地,培育品牌产业集群。

  (四)实施企业转型升级工程

  加快企业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力争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建成一批智能化园区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和绿色制造提升行动。到2025年,力争建成10个国家级绿色工厂。分行业制定智能化改造指南、选树标杆企业,每年培育10个智能工厂。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到2025年,上云企业达到2000家。

  (五)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加大研发投入,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支持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应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强化企业主体培育,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00家。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力争通过5年建成1家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强化技术创新合作,到2025年,建成50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鼓励推进产业融合、科技协同创新和基础设施共建。到2025年,融合企业新增5家。

  (六)提升数字赋能,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5G产业布局,做大5G产业规模,以龙头企业为抓手,重点发展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相关产业;形成一批产业优势明显、创新能力突出的5G产业集聚区;注重产业间的协调和带动发展,实现“引一个项目,聚一批人才,兴一方产业,强一市经济”的发展目标。引进5G智能终端配套产业,做强基于5G标准的无线政务专网智能终端设备,持续引进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设备、可穿戴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或重点项目。积极支持软件学院双创基地发挥作用,导入相关产业生态资源,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5G产业的融合发展,努力打造集5G研发创新、应用体验、产业发展等多领域于一体的5G综合智能科技示范园区。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入融合,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培育1—2家智能化示范园

  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新型制造模式,培育1—2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七)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县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重点产业带建设,做好产学研对接,打造以项目为中心、骨干企业为主体、工业园区为载体、集群化发展为目标的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各县区立足自身禀赋优势,定准3个特色主导产业,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建立重大制造业项目优先落地保障机制,加快产业及配套生产性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落实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开展县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推动县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要素保障

  (一)强化财政引导。建立健全财政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制造业的奖励和补助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省级、市级各类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智能、绿色、技术改造和智能制造生态构建、创新平台建设、首台(套)产品应用、工业互联发展应用。

  (二)保障制造业用地。建立工业项目优先落地保障机制,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推广混合用地、“标准地”出让等模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统筹用好工业配套用地,统筹布局公共服务和生活设施,研究制定产业集聚区和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政策。

  (三)强化金融支持。鼓励银行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稳步扩大和提升制造业贷款规模和比重。开展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行动,推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办银行机制。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企业“白

  名单”和重大项目库,鼓励金融机构对入单(库)企业优先给予融资支持。支持企业上市(挂牌),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

  (四)加强人才支撑。大力实施“英才计划”,加大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发挥重点产业人才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新工科建设计划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推进产教融合,推行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优先推荐制造业领域人才申报国家、省级各类表彰奖励,并在市级表彰奖励中给予适当倾斜。

  (五)强化数据应用。加快5G网络建设和产业发展,建设一批数据应用示范场景,加大制造业数据归集和开放力度。

  (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一联三帮”保企稳业专项行动。做好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落实减轻企业负担各项措施。建立环保监管正面清单制度,实施差异化管控,避免“一刀切”。强化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大国工匠”精神和新时代汴商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四、组织实施

  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建立市级领导分包重点企业和重大制造业项目工作机制,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工作台账,组织观摩点评,督导工作落实。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各县(区)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强化部门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强化督导考核,完善统计监测机制,将制造业发展相关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

  系,对排名靠前的地方给予土地指标、环境容量、政策资金等方面奖励。

推荐访问:县域治理三起来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县域 治理

最新推荐